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肝细胞,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且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依靠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活检,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等,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治疗需特殊考虑。
临床表现: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典型患者可出现乏力、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食欲不振、右上腹不适等症状。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腹水、下肢水肿等肝硬化相关表现。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活检。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清学指标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同时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升高。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可帮助了解肝脏形态结构变化,但金标准是肝组织活检,通过肝组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等情况,从而确诊自身免疫性肝炎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治疗原则: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控制肝脏炎症,阻止肝纤维化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和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评估药物风险与收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密切监测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考虑药物对生殖系统的潜在影响以及妊娠相关风险等。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