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会引起鼻出血
鼻炎引发鼻出血,机制是炎症致黏膜充血肿胀、通透性增加,患者揉鼻挖鼻损伤血管;不同类型鼻炎与鼻出血关联不同,变应性鼻炎因高反应及喷嚏致血管压力变化易出血,感染性鼻炎因炎症破坏黏膜易出血且儿童更易反复;鼻出血时可采取坐位前倾、捏鼻翼止血,要积极控制鼻炎病情,儿童需避免揉鼻挖鼻、保持鼻腔湿润,有基础疾病者要控制基础疾病以减少鼻炎相关鼻出血。
一、鼻炎引发鼻出血的机制
鼻炎时,炎症因子刺激鼻腔黏膜,导致黏膜充血、肿胀,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患者因鼻痒、鼻塞等不适,常不自觉地揉鼻、挖鼻,这会进一步损伤鼻腔黏膜血管,引发鼻出血。例如,变应性鼻炎患者,其鼻腔黏膜处于高反应状态,更易出现黏膜破损出血情况。
二、不同类型鼻炎与鼻出血的关联
1.变应性鼻炎:患者接触过敏原后,鼻腔黏膜水肿、嗜酸粒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明显,频繁的喷嚏动作会使鼻腔血管压力变化,增加鼻出血风险。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出血发生率较正常人高一定比例。
2.感染性鼻炎:如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鼻炎,炎症直接破坏鼻腔黏膜组织,导致血管暴露,容易破裂出血。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性鼻炎引发鼻出血的情况相对较多,且儿童鼻腔黏膜较脆弱,出血量可能相对有限但更易反复。
三、鼻出血的处理及鼻炎的控制
当鼻炎患者出现鼻出血时,可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向前倾,用手指捏紧双侧鼻翼前方10-15分钟进行初步止血。同时,要积极控制鼻炎病情,对于变应性鼻炎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鼻腔炎症;感染性鼻炎则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特别注意避免其用力揉鼻、挖鼻,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保持鼻腔湿润,可使用生理盐水鼻喷剂等辅助改善鼻腔环境。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的患者,控制基础疾病也有助于减少鼻炎相关鼻出血的发生,因为血压波动可能加重鼻腔血管破裂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