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和脚气的区别
足癣即脚气,由皮肤癣菌感染致,真菌喜温暖潮湿环境,足部多汗、穿不透气鞋等易患,分水疱鳞屑、角化过度、浸渍糜烂型,依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诊断,抗真菌治疗,不同人群治疗有特殊性
病因方面
足癣主要是由皮肤癣菌感染所致,皮肤癣菌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多种类型,这些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足部多汗、穿不透气的鞋子等情况容易为皮肤癣菌的滋生创造条件。从年龄、性别角度看,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病,一般来说,男性由于活动量相对较大,足部出汗更多,相对更易患足癣;在生活方式上,长时间行走、运动导致足部多汗,或经常穿密闭不透气鞋袜的人群,患足癣风险更高;有足部多汗症病史、糖尿病病史等人群,因为足部环境更利于真菌生长,也更容易罹患足癣。
临床表现方面
足癣可分为三种临床类型,一是水疱鳞屑型,常发生在足跖、足缘等部位,表现为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疱,水疱干涸后会出现脱屑,伴有瘙痒;二是角化过度型,多发生在足跟、足跖等部位,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裂等,一般自觉症状较轻,但冬季容易发生皲裂而疼痛;三是浸渍糜烂型,常见于足趾间,尤其是第3-4和4-5趾间,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去除浸渍的表皮后,可见糜烂面,常伴有剧烈瘙痒。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而成年患者症状表现相对更具上述典型特征;女性患者如果经常穿高跟鞋等鞋子,可能足部局部环境更易潮湿,也可能影响足癣的表现。
诊断方面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等进行诊断。真菌学检查可通过在病变部位取鳞屑等标本,进行镜检或培养,若发现皮肤癣菌即可确诊。在不同人群中,诊断时需注意儿童患者皮肤较为娇嫩,采取标本时要更加轻柔;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由于免疫力等因素影响,足癣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更细致全面的检查来明确诊断。
治疗方面
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不同人群在治疗时需要考虑其特殊性,儿童患者应尽量选择相对安全、刺激性小的外用抗真菌药物,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足癣时,要更加关注血糖控制情况,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控制好血糖有助于足癣的治疗和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