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肝性脑病分为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和昏迷期,前驱期有轻度精神行为异常且易被忽视;昏迷前期有意识错乱、行为失常等且神经体征明显;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且神经体征持续加重;昏迷期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各期均需关注相应表现及采取生命支持措施。
一、前驱期
1.轻度精神行为异常:患者可出现焦虑、欣快激动、淡漠、睡眠倒错(昼睡夜醒)、行为失常等,例如原本性格沉稳的患者变得容易激动,或者作息规律的患者开始出现夜晚兴奋、白天嗜睡的情况。此期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易被忽视。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不太典型的情绪改变,由于儿童表达能力相对有限,更需要密切观察其行为模式的变化。
二、昏迷前期
1.意识错乱、行为失常:患者定向力(对时间、地点、人物的辨别能力)和理解力均减退,对周围环境及人物的认知出现障碍,例如不认识家人、搞不清时间等。行为上可出现举止反常,如随地便溺等。睡眠障碍进一步加重,昼睡夜醒现象更明显。此期还可出现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及巴宾斯基征阳性等神经体征,男性患者由于激素代谢等因素影响,可能在神经体征表现上与女性有一定差异,但主要还是以神经功能异常表现为主。对于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此期症状会随着肝功能进一步恶化而逐渐凸显。
三、昏睡期
1.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患者大部分时间呈昏睡状态,但可被唤醒,唤醒后可应答问话,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肌张力增高,四肢被动运动常有抵抗力,锥体束征常呈阳性。年龄较大的患者在昏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呼吸、循环等方面的一些伴随表现,而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和代谢特点不同,昏睡状态下的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有其特殊性,需要更细致地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四、昏迷期
1.昏迷:浅昏迷时,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等。此期患者完全丧失意识,不能被唤醒。对于患有基础肝病的不同年龄段人群,昏迷期的表现会受到肝病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基础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老年患者本身各器官功能衰退,在昏迷期可能更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紊乱的情况;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昏迷期的神经症状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且恢复能力也有差异。在昏迷期,无论何种人群都需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本生命支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