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什么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隐匿起病的非特异性症状、黄疸等,实验室检查有转氨酶升高等异常及自身抗体阳性,诊断靠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和肝活检,治疗用免疫抑制剂,不同病情及特殊人群治疗有差异
一、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肝脏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肝脏持续受到炎症损伤。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会增加个体患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风险;同时,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也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发该病。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部分患者起病隐匿,可能仅有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还可能有右上腹不适、瘙痒等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较为突出。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自身免疫性肝炎,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2.实验室检查异常
血清转氨酶升高,通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可明显升高,一般可达正常上限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血清球蛋白尤其是免疫球蛋白G(IgG)升高较为常见;自身抗体阳性是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重要特征,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等自身抗体可呈阳性。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评估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中是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近期是否有感染史等;同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肝脏情况。
2.实验室检查
除了上述提到的转氨酶、球蛋白、自身抗体等检查外,还可能进行肝脏相关的其他指标检查,如胆红素、白蛋白等,以评估肝脏功能受损程度。
3.肝活检
肝活检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重要金标准,通过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观察到肝脏炎症、坏死、纤维化等病理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不过,肝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谨慎评估其风险和获益。
四、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是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过度活跃的自身免疫反应来减轻肝脏炎症损伤。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单独使用一种免疫抑制剂,而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用药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等指标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和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用药时也需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