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什么
冻疮是寒冷引起的局限性、淤血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与低温致血液循环不良等有关,儿童、老人等易患,临床表现有不同症状和分型,预防要保暖、促进循环、保持干燥,治疗分局部和全身,局部用对应药物,全身用改善微循环药且依人群谨慎用药
一、发病机制
人体在低温环境下,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组织缺氧、代谢障碍,进而引起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冻疮的发生。儿童、老年人以及末梢循环较差的人群相对更易患冻疮,这与他们的血液循环功能相对较弱有关;女性在寒冷环境下可能比男性更易出现冻疮,可能与女性皮肤温度调节相对不够稳定等因素相关;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环境中,或户外工作且保暖措施不足的人群,发生冻疮的风险更高。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初期可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瘙痒,按压时褪色,解除压迫后红色逐渐恢复;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水疱、溃疡等,伴有疼痛、灼热感等。好发于手指、手背、耳廓、鼻尖、足趾、足跟等部位。
分型: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红斑性冻疮、水疱性冻疮、溃疡性冻疮等。红斑性冻疮以皮肤红斑为主;水疱性冻疮会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溃疡性冻疮则有皮肤破溃、渗液等表现。
三、预防措施
保暖防护:在寒冷季节,应注意穿戴保暖的衣物、手套、帽子、围巾、袜子等,避免皮肤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例如,外出时选择厚实且保暖性好的羽绒服、羊绒围巾等,手部佩戴合适的手套,手套应具备良好的保暖和防风性能。
促进血液循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天坚持散步、慢跑等,以促进血液循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疲劳。对于儿童,可鼓励他们多进行户外活动,但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老年人则要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同时要注意运动时的保暖。
保持皮肤干燥:保持受冻部位的干燥,若不慎弄湿,应及时更换干燥的衣物和鞋袜。例如,在雨雪天气后,要尽快更换干燥的鞋子和袜子,避免脚部处于潮湿寒冷的状态。
四、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对于未破溃的冻疮,可使用维生素E软膏等促进血液循环;若已破溃,可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预防感染。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要格外谨慎,应选择刺激性小、温和的药物,且严格按照局部皮肤的情况适量使用;老年人皮肤较为脆弱,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全身治疗:可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烟酰胺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病情较为严重或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综合考虑全身情况进行治疗,同时要关注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差异,如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要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