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发生在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常见于老年人等,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X线、CT、MRI等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的牵引治疗(有并发症风险)和手术的髓内、髓外固定治疗(需依情况选)。
一、定义与解剖位置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发生在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股骨粗隆是股骨上端的重要解剖结构,此处骨质较为疏松,当受到间接暴力等因素影响时容易发生骨折。
二、常见病因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骼出现退行性改变,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在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少量外力作用等)下就可能引发股骨粗隆间骨折,女性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相对更易发生。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会导致骨骼质量下降,增加骨折风险;长期大量吸烟、酗酒也会影响骨骼的代谢和强度,使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几率升高。
3.病史影响:患有骨质疏松症、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本身骨骼或关节状态不佳,更容易出现股骨粗隆间骨折,例如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降低,骨质变得脆弱,遭受外力时更易骨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受伤部位疼痛明显,患者往往不能站立或行走,局部出现肿胀、淤血,患肢可能出现短缩、外旋畸形等典型体征,外旋角度通常较大,可达45°-90°。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较弱,疼痛可能不如年轻人剧烈,但肿胀等表现可能较为明显;儿童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对少见,多因较大外力导致,临床表现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需结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进行评估;女性患者若因绝经后骨质疏松等因素引发,要考虑其激素水平变化对骨骼的影响。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如顺粗隆间骨折、逆粗隆间骨折等)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情况,如骨折端有隐匿性损伤、需要更精确判断骨折块的移位和关节面情况时,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一般在怀疑合并有周围软组织损伤、骨髓水肿等情况时会选用,能更全面地评估骨折周围组织的状况。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牵引治疗,如皮牵引或骨牵引,通过牵引维持骨折端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但牵引时间相对较长,患者需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需加强护理。
2.手术治疗:对于可以耐受手术的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方法包括髓内固定(如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和髓外固定(如动力髋螺钉固定等),手术能够使骨折端得到较好的复位和固定,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手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