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是不是有脚气
脚气即足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可通过症状表现初步判断,有水疱型(好发足缘、足底,夏季多见等)、糜烂型(好发趾间,与潮湿环境等相关,糖尿病患者易患且难控)、鳞屑角化型(常见足跟等,老年人等易患);还可通过真菌学检查明确诊断,直接镜检见菌丝或孢子可确诊,真菌培养可确定致病真菌种类但耗时较长
一、症状表现方面
脚气,即足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引起的常见皮肤病,可通过症状表现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脚气。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类:
水疱型:通常好发于足缘、足底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清澈,周围无红晕。患者常自觉瘙痒明显,夏季多见,这是因为夏季足部多汗,为皮肤癣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对于儿童来说,活泼好动,足部出汗较多,如果不注意足部卫生,更容易出现水疱型脚气;而一些特殊职业人群,如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足部多汗且局部环境潮湿,也易引发该类型脚气。
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常伴有恶臭,瘙痒剧烈。这类情况往往与足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密切相关,比如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汗液无法及时蒸发,导致局部皮肤被浸渍,为皮肤癣菌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且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感觉可能存在障碍,一旦足部皮肤有微小破损,就容易引发糜烂型脚气,且病情相对更难控制,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
鳞屑角化型:常见于足跟、足跖及其侧缘。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脱屑,鳞屑呈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病情稳定时,一般瘙痒不明显,但到了天气转热时,可能会出现皲裂甚至疼痛。老年人由于皮肤的生理功能减退,皮肤的屏障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鳞屑角化型脚气;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新陈代谢减慢,皮肤更新能力减弱,也较易患上此类型脚气。
二、真菌学检查方面
除了依据症状表现初步判断外,还可通过真菌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
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鳞屑、水疱液等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能看到菌丝或孢子,就提示有皮肤癣菌感染,基本可以确诊为脚气。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直接镜检时,需要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特殊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其机体免疫力严重受损,真菌镜检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典型表现,但仍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真菌培养:将采集的标本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真菌的生长情况,以确定具体的致病真菌种类。这对于明确脚气的病原体,从而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比如通过真菌培养发现是红色毛癣菌感染,那么在治疗时可以选择对该真菌敏感的抗真菌药物。但真菌培养相对耗时较长,一般需要几天到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