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治疗策略
肝性脑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一般治疗需去除诱因,如积极处理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同时调整饮食,急性期首日禁食蛋白质,渐增蛋白质摄入且优先选植物蛋白;药物治疗有减少肠道氨生成吸收的乳果糖、乳梨醇、益生菌,促进体内氨代谢的L-鸟氨酸-L-门冬氨酸,以及GABA/BZ复合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其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不佳时的人工肝治疗,和终末期的肝移植,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治疗环节有不同情况需综合考虑。
一、一般治疗
(一)去除诱因
感染方面:肝性脑病患者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感染,需积极查找感染源并合理使用抗生素,但要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对于不同年龄、基础病史不同的患者,选择抗生素时需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应调整抗生素剂量或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
消化道出血方面:消化道出血是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要及时止血,可采取药物止血(如生长抑素等)、内镜止血等措施,出血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如儿童患者消化道出血原因可能与成人不同,需针对性处理,同时要注意纠正出血导致的贫血等情况。
电解质紊乱方面:密切监测电解质,纠正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表现和影响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肝性脑病患者电解质紊乱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及时调整电解质水平。
(二)调整饮食
限制蛋白质摄入:急性期首日应禁食蛋白质,给予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昏迷者可鼻饲饮食。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植物蛋白含支链氨基酸较多,且产氨少,可优先选用。不同年龄患者对蛋白质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患者在保证营养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避免影响其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则需综合考虑其营养状况和肝肾功能等调整蛋白质摄入量。
二、药物治疗
(一)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
乳果糖:可酸化肠道,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是治疗肝性脑病的常用药物。
乳梨醇:作用与乳果糖相似,疗效相近,可用于不能耐受乳果糖的患者。
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等,可调节肠道菌群,减少肠道产氨。
(二)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L-鸟氨酸-L-门冬氨酸:能促进体内氨的代谢,降低血氨水平。
(三)GABA/BZ复合受体拮抗剂
氟马西尼:可拮抗内源性苯二氮?所致的神经抑制,但仅适用于部分肝性脑病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如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
三、其他治疗方法
(一)人工肝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肝性脑病患者,可考虑人工肝治疗,通过清除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不同年龄患者进行人工肝治疗的耐受性和预后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二)肝移植
对于终末期肝性脑病患者,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肝移植受供体等因素限制,且不同年龄患者肝移植的手术风险、术后恢复等情况不同,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