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中耳炎
中耳炎根据类型不同有不同治疗方式,急性中耳炎一般治疗需注意休息等,药物治疗分抗生素及局部用药;分泌性中耳炎需病因治疗、改善中耳通气及促进积液吸收;慢性中耳炎单纯型局部用药、骨疡型依情况局部用药或手术、胆脂瘤型及早手术;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药物及症状观察,孕妇用药谨慎,老年人要控基础病且考虑药物对基础病影响
一、急性中耳炎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对于儿童,要合理喂养,避免呛奶等情况,因为婴儿咽鼓管短、宽、直,平卧位吃奶易致乳汁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感染,所以喂奶时应将婴儿抱起呈斜位,头肩部高些。
2.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不过敏情况下)等,抗生素的使用需依据病原菌类型及药敏结果等,但具体用药需遵医嘱,不能自行决定剂量等。对于儿童,要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局部用药:鼓膜穿孔前可用酚甘油滴耳,起到消炎止痛作用;鼓膜穿孔后先要用双氧水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再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二、分泌性中耳炎治疗
1.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肥大者可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因为儿童腺样体肥大是常见病因之一,腺样体肥大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中耳通气引流。
2.改善中耳通气:可使用减充血剂滴鼻,如麻黄碱滴鼻液等,但儿童使用要谨慎,需注意药物浓度等,同时可进行咽鼓管吹张术等。
3.促进中耳积液吸收:可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等,但需权衡利弊,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用药时间和剂量要严格掌握。
三、慢性中耳炎治疗
1.局部治疗:
单纯型中耳炎:局部用药为主,常用药物有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后,用抗生素滴耳液,如复方利福平滴耳液等,需定期清理外耳道分泌物,保持引流通畅。
骨疡型中耳炎: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定期复查;中耳肉芽可用硝酸银烧灼等;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应行乳突手术。
胆脂瘤型中耳炎:一旦确诊,应及早施行乳突手术,清除病灶,防止并发症发生。
四、特殊人群中耳炎治疗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中耳炎相对高发,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在治疗时更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如使用滴耳液时,要注意正确的滴耳姿势,避免损伤儿童耳道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听力、发热等情况,因为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多留意儿童的行为表现,如是否对声音反应迟钝等。
2.孕妇:孕妇患中耳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因为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很多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所以在选择抗生素等药物时要充分评估利弊。
3.老年人:老年人患中耳炎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患中耳炎时,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感染的恢复,所以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血糖等基础疾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