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上皮化生性及增殖性病变,病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膀胱慢性炎症刺激、黏膜下腺体异位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易患,有相关病史者风险高;临床表现有尿路刺激症状、血尿及少数下腹部疼痛等;诊断靠膀胱镜、病理活检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针对病因处理,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不同人群治疗需考虑特点,是需重视的膀胱疾病。
一、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例如膀胱慢性炎症刺激,如长期的尿路感染、结石、梗阻等因素持续刺激膀胱黏膜,可促使膀胱黏膜发生腺性化生;膀胱黏膜下腺体异位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正常情况下膀胱黏膜下不存在腺体,当出现异位时可能引发病变。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青年人群;性别上,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患病,可能与女性尿道短、容易发生尿路感染等因素有关;有长期泌尿系统感染病史、膀胱结石病史或存在膀胱出口梗阻等情况的人群,患腺性膀胱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尿路刺激症状:多数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这是因为膀胱黏膜受到病变影响,敏感性增高,导致患者频繁产生尿意且排尿时有不适感觉。
2.血尿: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表现为尿液呈粉红色、红色等,这是由于病变的膀胱黏膜血管破裂等原因导致出血。
3.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可能有下腹部疼痛等症状,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轻,仅为隐痛,而部分患者疼痛可能较为明显。
三、诊断方法
1.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腺性膀胱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膀胱镜可以直接观察膀胱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膀胱黏膜有滤泡样、绒毛样或乳头状增生等改变,病变多好发于膀胱三角区、颈部等部位。
2.病理活检:在膀胱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腺性膀胱炎的金标准。病理表现为膀胱黏膜上皮增生并伴有腺性化生,可见腺体形成、黏液分泌等情况。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膀胱壁的情况,如是否有增厚等;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膀胱壁的形态、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辅助诊断,但最终确诊仍依赖病理活检。
四、治疗
1.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病变范围较小的患者,可考虑保守治疗。主要是针对可能存在的病因进行处理,如控制尿路感染,使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解除膀胱出口梗阻等。但保守治疗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膀胱镜等。
2.手术治疗:对于病变范围较广、症状明显的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经尿道膀胱病变电切术等。手术可以切除病变组织,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术后存在复发的可能,需要定期随访。在年龄方面,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谨慎评估,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耐受等情况;女性患者在手术前后需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术后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促进伤口愈合等。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膀胱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多种检查手段可以明确诊断,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不同人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各自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