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传染途径
肝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中输入污染血液或血制品可感染,有输血史人群需关注指标;母婴传播中乙肝和丙肝可经此传播,有相关感染史育龄女性备孕前应咨询制定阻断方案;性传播中乙肝、丙肝可通过无防护性接触传播,有高危行为人群需检测;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有传播风险,家庭中应避免共用相关物品,一般共同生活如吃饭、握手等通常不传播。
一、血液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传播:如果输入了被肝炎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就有可能感染肝病。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都可通过这种途径传播。研究表明,在没有采取有效筛查措施的年代,输血后乙肝的感染率较高,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这种情况已大幅减少,但仍存在因检测“窗口期”等原因导致感染的可能。对于有输血史的人群,尤其是既往输过血且怀疑可能感染肝病的,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指标。在性别方面,不同性别感染风险理论上无差异,但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有不同表现。对于有输血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病相关指标检测,如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
2.母婴传播:乙肝和丙肝可通过母婴传播。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丙肝也可在母婴间传播。对于患有乙肝的孕妇,现在有一系列的母婴阻断措施,如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几率。对于有乙肝或丙肝感染史的育龄女性,在备孕前应咨询医生,制定合理的母婴阻断方案。在年龄方面,新生儿是母婴传播的重点关注人群,需要按照规范及时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二、母婴传播
1.垂直传播:如上述乙肝和丙肝的母婴传播,母亲将病毒传给子代。对于母亲患有肝病的情况,尤其是乙肝,要重视孕期的监测和阻断措施。在生活方式上,孕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加重肝脏负担。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要定期检查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三、性传播
1.性接触传播:乙肝、丙肝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无防护的性接触中,病毒可通过破损的黏膜等途径传播。对于有多个性伴侣或不安全性行为的人群,感染肝病的风险增加。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感染风险类似,但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无论男女都需格外注意。有不安全性行为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病相关检测,包括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同时,保持单一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等可有效降低性传播肝病的风险。
四、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1.一般密切接触:在一些情况下,如与肝病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有可能造成传播。因为这些物品上可能沾染患者的血液,而其中的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对于家庭中有肝病患者的情况,应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例如,乙肝患者家庭中,要将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单独放置,定期消毒。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共同生活,如一起吃饭、握手等通常不会传播肝病,但如果有皮肤破损且接触到患者的血液等情况则有风险。对于家庭成员中有肝病患者的,其他成员应注意自身皮肤黏膜的状况,如有破损要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