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方法
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包括内服、针灸、外治等方法,不同证型有对应方剂,体针、耳针有相应穴位及操作,外治法有熏洗、塌渍等,且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中药内服治疗
慢性荨麻疹中医认为多与风、湿、热、虚等因素相关,常见证型及对应方剂如下:
风热犯表证:多见于发病初期,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等症状,治以疏风清热,方用消风散加减。现代研究表明消风散具有抗炎、抗过敏等作用,能调节机体免疫,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荨麻疹症状。
风寒束表证:风团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或恶寒怕冷,舌淡红,苔薄白,治以疏风散寒,方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其药理作用可能与改善机体对寒冷刺激的应激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相关。
血虚风燥证: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日久不愈,风团色淡,瘙痒时作,伴有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薄,治以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当归饮子可通过调节机体气血,改善皮肤营养状态,增强机体抵抗力来发挥治疗作用。
二、针灸治疗
体针:常选取曲池、合谷、血海、膈俞等穴位。曲池、合谷有疏风清热、解表止痒之功;血海、膈俞属血会、穴,可调理气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针刺这些穴位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而缓解慢性荨麻疹症状。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或泻法,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调整针刺手法和留针时间。
耳针:选取肺、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等耳穴。通过刺激耳穴,调节相应脏腑功能,达到止痒、调节免疫的作用。可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让患者定期按压,以持续刺激耳穴,起到调节机体功能的效果。
三、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洗:常用药物如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等,煎水后熏洗患处。这些药物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作用,通过皮肤局部吸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症状。熏洗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皮肤,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严格控制温度,防止意外发生。
中药塌渍:将中药制成适宜剂型敷于患处,如用鲜马齿苋等捣烂后敷于风团处,马齿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痒的功效,通过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及药物成分的渗透吸收,发挥治疗作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慢性荨麻疹时,中医治疗应更注重温和、安全。中药内服需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针灸治疗时要选择适宜的穴位和操作手法,尽量减轻儿童的不适感。外治法中熏洗、塌渍等要严格控制药物温度和接触时间,防止对儿童皮肤造成损伤。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慢性荨麻疹时,中医治疗要权衡利弊。中药内服应避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峻下逐水等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针灸治疗时要谨慎选择穴位和操作,避免针刺过深或刺激过强导致流产等不良后果。外治法使用中药时要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药物,且操作要轻柔。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荨麻疹多与脏腑功能减退、气血亏虚等有关。中医治疗时要兼顾其脏腑功能状态,中药内服可适当配伍健脾补肾等药物以扶助正气。针灸治疗要考虑老年人皮肤松弛、肌肉萎缩等特点,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进针深度。外治法要注意药物对老年人皮肤的刺激性,避免因皮肤敏感度下降而出现不适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