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和膀胱癌的区别
膀胱炎是膀胱黏膜炎症,多由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女性易患,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等,检查有尿常规、超声等,治疗用一般和药物方法;膀胱癌是膀胱尿路上皮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相关,症状有无痛性血尿等,检查有尿常规、超声、膀胱镜等,治疗有手术、膀胱灌注化疗、全身化疗等,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选择合适方案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膀胱炎:是膀胱黏膜的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如大肠埃希菌等经尿道逆行感染较为常见,女性因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更易发生膀胱炎,性生活、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是诱发因素,主要是膀胱局部的炎性反应,病变局限于膀胱黏膜层。
2.膀胱癌:是指膀胱尿路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长期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常见于染料、橡胶等行业从业者)、吸烟、慢性膀胱炎、遗传因素等,是细胞异常增殖且失去正常调控的结果,病变可累及膀胱黏膜、肌层甚至周围组织。
二、临床表现
1.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多为终末血尿,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若为急性膀胱炎起病较急,症状相对典型;慢性膀胱炎则症状相对迁延,症状可能时轻时重。女性患者在性生活后易诱发膀胱炎,出现上述膀胱刺激症状。
2.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肉眼血尿,可呈间歇性发作,有时可自行停止,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若肿瘤阻塞输尿管开口,还可引起肾积水、腰痛等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老年患者若出现无痛性血尿需高度警惕膀胱癌可能。
三、检查方法
1.膀胱炎:
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壁有无增厚等情况,但对于膀胱黏膜细微病变显示不如膀胱镜。
膀胱镜检查:可见膀胱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等改变,一般不作为首选,但对于症状不典型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有诊断价值。
2.膀胱癌: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血尿,但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超声检查:能发现膀胱内的占位性病变,可初步判断肿瘤的大小、位置等。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癌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肿瘤的性质。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了解肿瘤浸润膀胱壁的深度以及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肿瘤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1.膀胱炎:
一般治疗: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注意休息。
药物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注意会阴部清洁。
2.膀胱癌: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分期、分级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等。
膀胱灌注化疗: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可降低复发风险,常用药物有丝裂霉素、表柔比星等。
全身化疗:用于晚期膀胱癌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如顺铂联合吉西他滨等。老年膀胱癌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及放化疗耐受性可能较差,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