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脊柱骨折有多种临床表现,包括受伤部位局部疼痛且活动或按压时加剧,还可能有牵涉痛;骨折部位脊柱可出现后凸或侧凸畸形;脊柱活动范围减小;合并脊髓损伤时会有相应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如不完全或完全性脊髓损伤的不同症状;严重脊柱骨折还可能导致生命体征变化,且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
局部疼痛:受伤部位的脊柱会出现明显疼痛,患者常能明确指出疼痛位置,在活动脊柱(如翻身、坐起等)或按压受伤部位时疼痛加剧。这是因为骨折导致脊柱的骨结构完整性破坏,周围的神经、肌肉等组织受到刺激,引发疼痛感觉。例如,胸腰椎骨折时,患者胸腰部会有剧烈疼痛。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而成年人能更准确描述疼痛的部位和程度;有长期不良姿势或既往脊柱病史的人群,可能对疼痛的耐受性略有差异,但骨折引起的局部疼痛通常是较为突出的表现。
牵涉痛:有时脊柱骨折引起的疼痛可放射至其他部位,如胸椎骨折可能导致肋间神经支配区域疼痛,腰椎骨折可能引起臀部或下肢放射性疼痛。这是由于骨折刺激了周围的神经,神经传导的牵涉作用导致疼痛放射。
畸形
脊柱后凸或侧凸:骨折部位的脊柱可能出现异常的弯曲畸形。例如胸腰椎骨折时,可能因椎体压缩或错位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外观上可见背部隆起。这种畸形的发生是因为骨折后椎体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无法维持正常的脊柱生理曲度。不同年龄阶段脊柱的柔韧性不同,儿童脊柱相对较柔韧,骨折后畸形可能相对容易被矫正,但如果未及时处理,也可能发展为较为固定的畸形;成年人脊柱结构相对稳定,畸形一旦出现可能较为明显且较难自行恢复。
活动受限
脊柱活动范围减小:患者脊柱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因为骨折后脊柱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受到损伤,为了避免疼痛加重或进一步损伤,患者会不自觉地限制脊柱的活动。比如颈椎骨折时,患者颈部转动困难;腰椎骨折时,患者翻身、弯腰等动作难以完成。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由于不会准确表达而表现为活动减少,而老年患者可能本身活动能力就较差,骨折后活动受限的表现可能与自身基础情况叠加,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相关表现:如果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时,可能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的部分感觉减退、运动无力等;完全性脊髓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完全丧失,伴二便失禁等。这是因为骨折移位压迫或损伤了脊髓,影响了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脊髓损伤的耐受和恢复能力不同,儿童的神经再生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损伤严重也可能影响长期预后;老年人本身神经功能有一定退化,脊髓损伤后恢复相对困难。例如,年轻患者在脊柱骨折后若及时解除脊髓压迫,可能有一定的恢复机会,而老年患者即使解除压迫,恢复程度往往较差。
其他表现
生命体征变化:严重的脊柱骨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生命体征的改变,如大出血引起休克时,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合并脊髓损伤影响自主神经功能时,可能出现体温调节紊乱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明显和迅速;老年人的生理储备功能下降,对创伤的耐受能力较差,生命体征异常可能提示病情更为危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