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怎么检查
肝脏相关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穿刺活检。血液检查有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甲胎蛋白等项目;影像学检查包含腹部超声、CT、MRI等;肝穿刺活检在血液和影像检查无法明确病变性质时考虑,有相应适应证和操作注意事项,不同人群检查需注意相关特殊情况。
一、血液检查
1.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指标。ALT和AST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正常情况下数值较低,当肝细胞受损时会升高;胆红素指标异常可能提示胆红素代谢障碍,如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等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一般来说成人ALT正常参考值为5~40U/L,AST为8~40U/L,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为3.4~17.1μmol/L等,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需格外关注肝功能指标变化,因为饮酒可能损伤肝细胞导致指标异常。
2.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如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可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及感染状态;丙肝抗体可筛查是否感染丙肝病毒等。不同性别在肝炎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上无绝对差异,但生活中频繁接触血液制品等高危行为的人群需重点检查,比如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后需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
3.甲胎蛋白(AFP):是筛查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正常成人血清AFP含量很低,一般小于25μg/L,在肝癌时AFP往往会明显升高,但一些良性肝病如肝炎、肝硬化活动期等也可能出现AFP轻度升高,对于有慢性肝病病史(如乙肝、丙肝病史)的人群,定期检测AFP很有必要,不同年龄的慢性肝病患者都需关注该指标变化。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能发现肝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如肝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等),还可了解门静脉、肝静脉等血管情况。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酗酒者,超声检查能更早发现肝脏可能出现的形态结构改变,儿童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需注意适度约束,避免因不配合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
2.CT检查:对于超声发现的可疑病变进一步评估,能更清晰显示肝脏病变的细节,如病变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鉴别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比如区分肝癌与肝血管瘤等。在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因造影剂使用受到限制,需提前告知医生相关病史。
3.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对一些超声、CT不易鉴别的病变,MRI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能更精准判断病变情况。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MRI检查需谨慎评估,因为虽然MRI相对安全,但仍需考虑孕期的特殊情况。
三、肝穿刺活检
1.适应证:当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仍不能明确肝脏病变性质时,可考虑肝穿刺活检,比如怀疑是不明原因的肝炎、鉴别肝癌的良恶性等情况。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人群,如患有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一般不适合进行肝穿刺活检,因为可能导致严重出血风险。
2.操作及注意事项:肝穿刺活检是有创检查,操作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有无腹痛、腹胀、出血等表现。对于儿童进行肝穿刺活检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且要充分评估风险,因为儿童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