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骨折是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的综合征,分四型,治疗有保守和手术,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预后有好坏,需定期复查、个体化护理、预防并发症。
一、定义与分型
孟氏骨折是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的一种骨折脱位综合征,根据受伤机制及X线表现分为四型:
Ⅰ型:尺骨上1/3屈曲型骨折伴桡骨头前脱位,较为常见。
Ⅱ型:尺骨上1/3伸直型骨折伴桡骨头后脱位。
Ⅲ型: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外侧脱位。
Ⅳ型: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且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及尺骨远1/3骨折。
二、治疗方法
(一)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儿童患者且骨折移位不明显、桡骨头脱位容易复位的情况可考虑保守治疗。儿童的骨骼具有一定的塑性能力,部分病例通过保守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外固定。首先在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恢复尺骨的连续性和桡骨头的正常位置,然后使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及石膏松紧度等情况。
(二)手术治疗
适应证
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
骨折端不稳定,有再移位倾向的患者。
合并有严重血管、神经损伤需要手术探查的患者。
方法:手术主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尺骨,并修复受损的韧带等结构以稳定桡骨头。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克氏针等。对于不同分型的孟氏骨折,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会有所不同,例如Ⅰ型、Ⅱ型骨折多采用尺骨背侧入路进行复位内固定。
三、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术后1-2周):主要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肩部的钟摆运动等,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不影响骨折及脱位部位的稳定。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复位丢失。
中期康复(术后2-6周):逐渐增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训练,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柔的被动和主动屈伸练习,但要避免暴力。同时加强前臂旋转功能的早期轻度锻炼,防止旋转功能障碍。
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进一步加大肘关节和前臂的活动度训练,增加力量练习,如使用握力器进行手部力量训练等,逐步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度和强度需要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进行调整,儿童患者由于恢复能力较强,但也需要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规范训练,避免因训练不当影响发育。
四、预后及注意事项
预后: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预后,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能会出现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影响患肢功能。
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X线等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桡骨头的位置是否稳定。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的特点,更要密切随访,了解骨骼的发育和恢复情况。
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护理。例如儿童患者需要家长密切配合康复训练,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因治疗过程中的不适产生抵触情绪;成年患者则要根据其生活方式,指导其在康复过程中逐渐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要避免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等可能影响骨折愈合的活动。
并发症预防:密切观察患肢有无疼痛、肿胀、麻木等异常情况,如出现应及时就医。对于存在神经损伤风险的患者,要注意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营养神经等辅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