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的发病原因
慢性鼻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感染)、鼻腔局部因素(解剖结构异常、用药不当)、环境因素(空气污染、温度湿度变化)、全身因素(全身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这些因素分别通过不同方式导致鼻腔黏膜炎症并转为慢性。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病毒是引发慢性鼻炎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例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导致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初始为急性炎症,若未能彻底治愈或病毒持续存在,就可能迁延为慢性鼻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慢性鼻炎,且在感染后若护理不当或自身免疫力较弱,病情易转为慢性。
2.细菌感染:细菌感染也可诱发慢性鼻炎。像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鼻腔后,会引起鼻腔黏膜的炎症,长期的细菌感染刺激会使鼻腔黏膜处于持续的炎症状态,从而发展为慢性鼻炎。有鼻腔局部解剖结构异常的人群,如鼻中隔偏曲者,更容易因细菌滋生而引发慢性鼻炎,因为异常的结构会影响鼻腔的正常通气和引流,利于细菌定植。
二、鼻腔局部因素
1.鼻腔解剖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会导致鼻腔气道不畅,使得鼻腔黏膜长期受到气流的刺激以及局部黏膜压力改变,容易引发炎症且难以恢复,进而发展为慢性鼻炎。鼻甲肥大,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鼻甲肥大,都会阻塞鼻腔,影响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鼻腔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和分泌物潴留,长期刺激黏膜引发慢性炎症。
2.鼻腔用药不当:长期滥用鼻腔血管收缩剂,如萘甲唑啉等,可引起药物性鼻炎,这是一种典型的因鼻腔局部用药不当导致的慢性鼻炎。这类药物会破坏鼻腔黏膜的纤毛功能和血管调节功能,使鼻腔黏膜处于持续的炎症状态。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有所不同,在使用鼻腔药物时更应谨慎,避免因用药不当引发慢性鼻炎。
三、环境因素
1.空气污染: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如空气中的PM2.5、二氧化硫、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会刺激鼻腔黏膜,损伤鼻腔黏膜的纤毛系统和防御功能,导致鼻腔黏膜炎症反复发作,逐渐发展为慢性鼻炎。生活在工业污染较为严重地区的人群,患慢性鼻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2.温度和湿度变化:寒冷、干燥的环境会对鼻腔黏膜产生刺激,使鼻腔黏膜的血液循环减慢,黏液分泌功能失调,容易引发鼻腔炎症。在季节更替时,气温和湿度变化较大,儿童和老年人由于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因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诱发慢性鼻炎。例如,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室内空气相对干燥,容易刺激鼻腔黏膜引发炎症。
四、全身因素
1.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会影响鼻腔黏膜的状态,从而引发慢性鼻炎。例如,贫血、糖尿病、营养不良等疾病会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鼻腔黏膜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而发生炎症,且炎症不易消退,转为慢性。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鼻腔黏膜的感染,进而发展为慢性鼻炎,且病情相对难以控制。
2.免疫功能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鼻腔黏膜出现免疫炎症反应。当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鼻腔黏膜时,会引起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例如,变应性鼻炎若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也可能发展为慢性鼻炎,这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儿童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时,由于免疫系统尚不稳定,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关注鼻腔黏膜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慢性鼻炎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