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症状分为全身和局部两方面。全身症状有突然高热可达39℃以上甚至40℃,高热前常伴寒战,还会因细菌毒素影响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严重时伴恶心呕吐。局部症状主要为疼痛剧烈且进行性加重,因炎症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肿胀,病变部位有明显压痛,患肢因疼痛肿胀致活动受限,皮肤早期微红,随病情进展温度升高、红肿,严重时起水疱、破溃成窦道排脓。儿童、老年人及有开放性骨折、近期手术史等人群需格外关注相关症状。
一、全身症状
1.高热: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通常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甚至能达到40℃。这是由于细菌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身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通过升高体温来对抗细菌。儿童患者因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体温升高可能更为明显且迅速。
2.寒战:在高热之前,常伴有寒战症状。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到致热原的刺激,使机体产热增加,通过骨骼肌不自主的节律性收缩(即寒战)来增加产热。
3.全身乏力:由于细菌感染产生的毒素在体内扩散,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患者会感到明显的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即使进行轻微活动也会觉得疲劳。
4.食欲不振:炎症反应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严重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尤其对于本身胃肠道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和儿童,这些症状可能更为突出。
二、局部症状
1.疼痛:这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最主要的局部症状,疼痛程度剧烈且进行性加重。疼痛原因是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刺激骨膜神经,以及炎症对周围组织的侵蚀。疼痛部位通常较为局限,对应于骨髓炎发生的骨骼部位,如胫骨、股骨等长骨干骺端常见。患者尤其是儿童,会因疼痛而拒绝移动患肢,且在触摸或按压病变部位时,疼痛加剧。
2.肿胀:随着炎症的发展,局部软组织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液体和蛋白质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肿胀范围可逐渐扩大,累及周围的肌肉、皮肤等组织。肿胀严重时,皮肤会出现紧绷发亮的表现。
3.压痛:病变骨骼表面的软组织和骨膜有明显压痛。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压痛部位,这对于判断骨髓炎的具体位置有重要意义。压痛的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炎症越重,压痛越明显。
4.活动受限:因疼痛和肿胀,患肢的关节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如在下肢骨髓炎时,患者行走困难,甚至无法站立;上肢骨髓炎则会影响手部的抓握、上肢的抬举等动作。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长期的活动受限还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5.皮肤改变:早期皮肤可能仅表现为微红,随着病情进展,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这是由于炎症区域血液循环增加所致。当炎症进一步发展,皮肤可能出现红肿,严重时可出现水疱,甚至皮肤破溃形成窦道,有脓性分泌物排出。如果患者本身皮肤状况较差,如患有糖尿病导致皮肤营养障碍,皮肤破溃的风险更高且愈合更困难。
温馨提示:对于儿童患者,因其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如不明原因哭闹、不愿活动肢体等,及时就医。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发生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病情进展可能更快,一旦怀疑应尽快完善相关检查。同时,对于有开放性骨折、近期手术史等易引发骨髓炎的人群,要注意观察局部和全身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