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栓性痔疮
血栓性痔疮是常见肛肠疾病,由痔外静脉丛破裂出血致皮下凝血形成血栓,病因包括久坐久站、便秘、妊娠、不良排便习惯等,临床表现有疼痛、肛门肿物、局部坠胀感,诊断靠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治疗分非手术(局部热敷、药物)和手术,预防需保持良好排便习惯、改善生活方式、注意肛周卫生,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要点,有肛肠病史者要积极预防并定期检查。
一、病因
1.久坐久站:长时间保持久坐或久站的姿势,会影响肛周血液循环,增加肛周静脉丛压力,容易导致静脉丛破裂出血形成血栓。例如,长期从事司机、教师等需要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工作的人群,患血栓性痔疮的风险相对较高。
2.便秘:便秘时,排便困难需要用力屏气,这会使腹压升高,进而影响肛周静脉回流,导致痔外静脉丛淤血、扩张,最终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对于有长期便秘病史的人群,更易引发血栓性痔疮。
3.妊娠:女性妊娠期间,子宫逐渐增大,会压迫盆腔静脉,导致肛周静脉回流受阻,同时孕期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血管弹性,增加血栓性痔疮的发生几率。
4.不良排便习惯:如排便时过度用力、长时间排便、频繁腹泻等,都可能破坏肛周静脉的正常状态,引发血栓性痔疮。
二、临床表现
1.疼痛:通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明显,患者往往能清晰感受到肛门处有肿物且伴有剧痛,尤其是在行走、排便或坐下时,疼痛可能会加剧。
2.肛门肿物:在肛门周围可摸到暗紫色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质地较硬,边界清晰,肿物表面皮肤可能紧张、发亮。
3.局部坠胀感:患者会感觉肛门有坠胀不适的感觉,总是有便意,但实际排便量很少。
三、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肛门指检和肛门视诊来初步诊断。肛门视诊可直接观察到肛门周围是否有肿物及肿物的形态、颜色等;肛门指检能了解肛管内情况,但对于血栓性痔疮主要依靠视诊初步判断。
2.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排便情况、是否有久坐久站等生活习惯以及既往肛肠疾病史等,以综合判断是否为血栓性痔疮。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局部热敷:早期可通过温水坐浴或热敷肛门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一般每天可进行数次,每次15-20分钟,水温不宜过高,以40-45℃为宜。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栓剂或膏剂局部涂抹,减轻症状,但具体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手术治疗:如果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切除血栓。手术方式包括血栓外痔剥离术等,适用于疼痛剧烈、肿物较大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五、预防
1.保持良好排便习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保持大便通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避免便秘和腹泻。
2.改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久站,定时进行适当的活动,促进肛周血液循环;进行提肛运动,每天可进行数次提肛动作,每次30-50下,有助于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预防痔疮发生。
3.注意肛周卫生:保持肛门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勤换内裤,避免肛周感染等情况发生,减少对肛周静脉的不良刺激。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差异,例如老年人可能因胃肠蠕动减慢更易便秘,需特别注意饮食调节;女性妊娠期间要关注自身身体变化,做好肛周护理等。有肛肠疾病病史的人群更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定期进行肛肠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