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发生的诱因
肝性脑病发生的诱因包括氨负荷增加(如上消化道出血、摄入过多蛋白质、便秘致氨产生吸收增加)、肝脏解毒功能减退(如肝功能严重受损、门体分流致毒性物质蓄积)及其他诱因(如感染使产氨增、肝脏负担加重,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致碱中毒、血容量减少等,镇静催眠药、麻醉药加重中枢抑制及肝脏代谢负担等)。
一、氨负荷增加
1.上消化道出血: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中的蛋白质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氨。因为肠道是氨生成的主要场所,血液进入肠道后,蛋白质被肠道细菌的氨基酸氧化酶分解,产生大量氨,吸收入血后会使血氨水平显著升高,从而诱发肝性脑病。例如,有研究表明,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明显增加,主要就是由于氨负荷的大幅增加。
2.摄入过多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肝脏能够对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氨进行处理,但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这种处理能力下降。如果患者摄入过多蛋白质食物,肠道内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增多,超出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就会导致血氨升高引发肝性脑病。比如,一些肝功能不全患者,不注意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就容易诱发病情。
3.便秘:便秘时,肠道内的粪便长时间停留,其中的蛋白质等物质被细菌分解产生氨的时间延长,氨的产生量增加。而且,粪便长时间停留还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氨的吸收增加,进而使血氨水平升高,诱发肝性脑病。对于老年人等肠道功能相对较弱的人群,便秘更容易诱发肝性脑病,因为他们的肠道蠕动本身就相对缓慢。
二、肝脏解毒功能减退
1.肝功能严重受损: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肝功能受损,如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等,肝脏对氨等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能力大幅下降。正常情况下,肝脏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氨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但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这一循环受到严重影响,使得血氨等毒性物质在体内蓄积,从而诱发肝性脑病。例如,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到失代偿期,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发生肝性脑病的几率显著增加。
2.门体分流:门静脉与体静脉之间存在异常的侧支循环,即门体分流。此时,肠道吸收的有毒物质不经过肝脏的有效解毒就直接进入体循环,导致血中毒性物质含量升高。比如,一些因肝硬化等疾病导致门体分流形成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肝性脑病,因为有毒物质绕过了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进入体循环。
三、其他诱因
1.感染:全身性感染时,机体代谢增加,产氨增多,同时感染还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例如,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细菌感染导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加快,氨的产生增加,而肝脏又因感染等因素功能进一步受损,无法有效处理氨,从而诱发肝性脑病。对于儿童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风险需要格外关注,因为儿童肝脏等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应对感染等应激情况的能力较弱。
2.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大量排钾利尿会导致低钾性碱中毒,而碱性环境有利于肠道氨的吸收。同时,大量放腹水会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肝脏灌注不足,进一步损害肝功能,还会导致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丢失,诱发肝性脑病。对于肝硬化腹水患者,在进行利尿、放腹水治疗时需要特别谨慎,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他们的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更易因这些操作诱发肝性脑病。
3.镇静催眠药、麻醉药使用:某些镇静催眠药、麻醉药会抑制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容易诱发肝性脑病。例如,对于有肝病基础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药物,若必须使用需严格评估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