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乙肝有什么区别
乙型病毒性肝炎即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有母婴、血液、性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诊断依据有血清学等检查,预防可通过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管理传染源来进行
一、传染源
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因其数量多,且不易被发现。
二、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传播和产后传播。宫内感染多因胎盘屏障受损或通过精子传播,分娩时传播是婴儿接触母血、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产后传播主要是通过哺乳及密切接触。
2.血液传播: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等;与HBV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物品。
3.性传播: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传染乙肝。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新生儿因免疫系统不完善,是高危易感人群;婴幼儿期感染乙肝病毒者,约90%会发展为慢性携带者;免疫力低下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HIV感染者等,易感染乙肝且易慢性化。
四、临床表现
1.急性乙型肝炎
黄疸型:起病较急,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尿黄、巩膜及皮肤黄染,肝区疼痛等。黄疸期持续1-3周,之后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无黄疸型:较黄疸型多见,症状相对较轻,常无发热,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不适等,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诊治。
2.慢性乙型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等症状,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五、诊断依据
1.血清学检查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是保护性抗体,其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见于乙肝康复及接种乙肝疫苗者。
乙肝e抗原(HBeAg):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乙肝e抗体(抗-HBe):HBeAg转阴后出现抗-HBe,一般提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但需结合HBV-DNA定量分析。
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包括抗-HBcIgM和抗-HBcIgG,抗-HBcIgM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急性感染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抗-HBcIgG阳性多见于既往感染。
2.HBV-DNA定量:反映乙肝病毒复制水平和传染性强弱,定量越高,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越强。
3.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可反映肝脏受损程度及功能状态。
六、预防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之后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乙肝患者家庭成员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切断传播途径: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血液及血制品安全;避免不安全的注射、输血等;提倡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出血的个人用品。
3.管理传染源:对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进行规范管理,指导他们合理用药,定期复查,避免传染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