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名词解释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严重急性并发症,定义为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有高血糖、高血酮、代谢性酸中毒表现;诱因包括1型糖尿病胰岛素中断或减量、2型糖尿病应激状态;临床表现早期是原有糖尿病症状加重,后有酸中毒及脱水等表现;诊断依据有血糖、血酮、血气分析、尿酮体等指标;治疗原则是补液、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去除诱因;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1.定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
高血糖:血糖通常在16.7~33.3mmol/L,有时可高达55.5mmol/L以上,主要是因为胰岛素缺乏导致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同时升糖激素分泌增多,使得血糖来源增加、去路受阻。
高血酮: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由于脂肪分解加速,肝内酮体生成增多,超过了肝外组织的氧化利用能力,从而血酮升高,出现酮血症和酮尿症。
代谢性酸中毒:酮体中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均为较强的有机酸,大量消耗体内储备碱,当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时,就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2.诱因
1型糖尿病患者:若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容易诱发DKA,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一旦胰岛素供应不足,就会使病情迅速恶化引发DKA。
2型糖尿病患者:在某些应激状态下易发生,比如严重感染(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创伤、手术、妊娠和分娩等,这些应激因素会导致体内升糖激素大量分泌,拮抗胰岛素作用,从而诱发DKA。
3.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原有糖尿病症状加重,如多饮、多尿、口渴、乏力等症状明显加重。
酸中毒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的气味)。病情进一步加重时,会出现脱水表现,如皮肤黏膜干燥、眼眶凹陷、尿量减少等,严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4.诊断依据
血糖:血糖一般大于11.1mmol/L。
血酮:血酮体升高,多在4.8mmol/L以上。
血气分析:动脉血pH值低于7.35,碳酸氢根降低。
尿酮体:多呈强阳性。
5.治疗原则
补液:迅速补充水分是治疗的关键环节,一般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恢复血容量,改善肾灌注,之后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补液种类。
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的方法,降低血糖。
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等电解质检查结果,适当补充钾等电解质。
去除诱因:积极治疗感染等诱发DKA的因素。
6.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DKA时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血糖、电解质等指标,补液速度和胰岛素用量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精准调整,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液体丢失和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且儿童的胰岛素需求也有其自身特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在治疗DKA时,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加重心脏负担,胰岛素用量也需要谨慎调整,同时要加强对心、肾功能等的监测,因为老年患者的脏器功能减退,对治疗的耐受性和反应与青壮年不同。
妊娠患者:妊娠合并糖尿病发生DKA时,要特别注意胎儿的情况,治疗过程中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补液和胰岛素治疗要在保障母亲病情控制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因为妊娠状态下母亲的生理变化会影响DKA的治疗和转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