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是怎么引起的
肝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毒感染(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分别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并致肝损伤)、药物或毒物损伤(药物如抗结核、抗肿瘤药等有肝毒性,毒物如毒蕈、重金属等可致肝损伤)、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因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引发炎症)、其他因素(代谢紊乱如Wilson病、过度饮酒等可致急性肝炎)
一、病毒感染
1.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洗净的蔬菜水果)或水等。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成年人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如经常在外就餐且不注意饮食卫生,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肝脏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
2.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等)和性传播。对于新生儿来说,若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感染乙肝病毒。有吸毒史、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的人群属于血液传播的高危人群。乙肝病毒感染后,可在肝细胞内持续存在,引发慢性炎症过程,导致急性肝炎发作。
3.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吸毒、不洁的医疗操作等。一些有纹身、穿耳洞等经历且操作器械未严格消毒的人群,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较高。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也会在肝脏内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急性肝炎的发生。
4.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人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似,常与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加重肝脏的损伤程度。
5.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是导致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发生重症肝炎的风险可能增加。
二、药物或毒物损伤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具有肝毒性,例如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等)、抗肿瘤药物(如甲氨蝶呤等)。长期或过量使用这些药物时,药物在肝脏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损伤肝细胞。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同,儿童的肝脏代谢酶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药物肝毒性的耐受性更差。如果患者有既往肝脏疾病病史,使用这些肝毒性药物时,发生急性肝炎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
2.毒物因素:误食某些有毒物质,如毒蕈(蘑菇)中的毒素、重金属(如砷、汞等)等。长期接触工业毒物的人群,如从事化工行业且防护不当的工人,接触到有毒化学物质后,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引起肝细胞损伤,导致急性肝炎。
三、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这种情况在女性中相对多见,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等多方面因素,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肝细胞的自身抗体,引发肝脏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急性肝炎的表现。
四、其他因素
1.代谢紊乱:如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铜代谢异常,大量铜沉积在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引起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导致急性肝炎发作。这种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可发生,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会逐渐进展加重肝脏损害。
2.过度饮酒:短期内大量饮酒可导致急性酒精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肝脏长期受到酒精的刺激,肝脏的代谢功能逐渐受损,当短期内饮酒量急剧增加时,更容易引发急性肝炎。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在饮酒量上更容易达到导致急性酒精性肝炎的程度,但这也与个体的肝脏代谢能力等因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