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局部免疫力低下、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也是相关因素,性活跃、有多个性伴侣等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孕妇需注意减少胎儿经产道感染风险,应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一、病原体感染
1.沙眼衣原体: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沙眼衣原体中的某些血清型可感染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通过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侵入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在性活跃的人群中,尤其是年轻性活跃者,由于性接触传播的风险较高,更容易感染沙眼衣原体而导致非淋菌性尿道炎。例如,有研究表明,在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中,相当比例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性伴侣越多、性传播相关高危行为越频繁,感染沙眼衣原体进而引发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可能性越大。
2.解脲支原体:也是导致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重要病原体。解脲支原体可黏附于尿道上皮细胞表面,其代谢产物可能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引起尿道黏膜的炎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中,性活跃的人群相对更易感染解脲支原体。年轻人群由于性活动较为频繁,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多;而在性别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更容易感染解脲支原体,但性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有不洁性行为史的人群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3.人型支原体:同样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人型支原体感染后会引发尿道的炎症反应,其传播方式主要也是性接触传播。在有多个性伴侣、不安全性行为的人群中,感染人型支原体导致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概率增加。年龄方面,性活跃的青壮年期人群相对更易受其影响,因为此阶段性活动较为频繁,接触病原体的机会较多。
二、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这是非淋菌性尿道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性活动过程中,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直接接触到对方的泌尿生殖道黏膜,从而导致感染。无论是异性之间还是同性之间的性接触,都有可能传播非淋菌性尿道炎相关病原体。例如,在性生活中没有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使用避孕套),感染风险会大大增加。对于年轻性活跃且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通过性接触传播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2.母婴传播:母亲如果患有非淋菌性尿道炎,在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会感染病原体,引起新生儿眼结膜炎、肺炎等疾病。这种母婴传播的情况虽然相对性接触传播发生率较低,但对于孕产妇和新生儿来说也是需要关注的传播方式。孕妇如果在孕期感染了非淋菌性尿道炎相关病原体,应及时采取措施,以降低对胎儿的影响,比如在分娩时可考虑剖宫产等方式来减少胎儿经产道感染的风险。
三、其他相关因素
1.局部免疫力低下:当泌尿生殖道局部免疫力下降时,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非淋菌性尿道炎。例如,长期处于劳累、压力大的状态下,或者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导致身体免疫力降低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其泌尿生殖道局部的免疫防御功能减弱,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相关病原体的可能性增加。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使得病原体更易在泌尿生殖道定植并引发炎症反应。
2.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注意生殖器部位的清洁卫生,会增加病原体感染的机会。比如,不经常清洗外阴、更换内裤不及时等,会导致病原体在局部滋生,从而容易引发非淋菌性尿道炎。尤其是一些生活习惯不良的人群,如长期不注重个人卫生护理的人,更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保持生殖器部位的清洁卫生对于预防非淋菌性尿道炎非常重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等,有助于减少病原体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