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是什么引起的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粪-口传播、多数可自愈)、乙型(母婴、血液、性传播,婴幼儿感染易慢性化)、丙型(血液传播、易慢性化)、丁型(依赖HBV传播、与HBV同时或先后感染)、戊型(粪-口传播、孕妇感染病情往往较重);药物性肝炎是长期或过量使用具肝毒性药物所致,有基础肝病者风险增加;酒精性肝炎因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男性相对更易发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由自身免疫机制异常引发,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与遗传等有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相关,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病
一、病毒性肝炎
1.甲型肝炎病毒(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HAV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感染风险可能相对较高,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后未彻底清洁双手就进食,就容易感染。甲型肝炎一般为急性发病,多数可自愈。
2.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母亲在分娩时将病毒传给婴儿)、血液传播(如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等)、性传播。婴幼儿时期感染HBV后,容易慢性化,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成年后可能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男性和女性感染后的慢性化风险等情况在整体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母婴传播中女性母亲将病毒传给子代的情况较为关键。
3.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被HCV污染的血液等。生活中若有不安全的医疗操作,使用了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也可能感染。一般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也易慢性化。
4.丁型肝炎病毒(HDV):需依赖HBV才能感染,传播途径与HBV相似,常与HBV同时或先后感染。
5.戊型肝炎病毒(HE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是重要的传播方式,流行地区多与卫生条件差有关,感染后多数为急性病程,但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情往往较重。
二、药物性肝炎
1.某些药物的使用:一些药物具有肝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炎。例如抗结核药物中的异烟肼、利福平,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等。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同,有基础肝病或其他基础疾病的人群使用这些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肝炎的风险可能增加。比如本身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使用具有肝毒性的药物时,肝脏的负担加重,更易出现肝损伤。
三、酒精性肝炎
1.长期大量饮酒: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损伤、脂肪变性等,进而引发酒精性肝炎。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容易因社交等原因长期大量饮酒,从而增加酒精性肝炎的发病风险。一般来说,男性每天饮酒折合乙醇量超过40g,连续饮酒5年以上,女性每天饮酒折合乙醇量超过20g,连续饮酒5年以上,就可能增加酒精性肝炎的发生几率。
四、自身免疫性肝炎
1.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有关,比如在某些激素水平变化的情况下,更容易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脏。患者往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家族史等遗传背景相关因素。
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1.代谢相关因素:与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肥胖人群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体内脂肪代谢异常,过多的脂肪在肝脏堆积,引起肝细胞炎症等改变。例如,体重指数(BMI)≥28kg/m2的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风险明显增加。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胰岛素代谢异常,也容易出现肝脏脂肪堆积和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