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性骨折后遗症
粉碎性骨折可能引发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后遗症,关节僵硬因长期固定致组织粘连挛缩,受骨折部位等影响,需早期规范康复锻炼;创伤性关节炎因关节面不平整致软骨磨损,与复位等有关,早期要解剖复位,后期用辅助器具或手术;肌肉萎缩因肢体活动少致废用性萎缩,受骨折部位等影响,固定期要等长收缩锻炼,愈合后加强训练并保证营养;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因骨折端血运破坏等,与骨折程度等有关,严重时需手术促进愈合
一、关节僵硬
1.发生机制:粉碎性骨折后,由于长期固定,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挛缩,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例如,上肢肱骨粉碎性骨折后,若固定时间过长,肩关节活动会明显受限。
2.影响因素:骨折部位、固定时间长短、康复锻炼开始时间及方法等。一般来说,骨折部位越靠近关节,越容易出现关节僵硬;固定时间越长,关节僵硬发生概率越高且程度可能越重;康复锻炼开始不及时或方法不正确也会加重关节僵硬。对于儿童,因其自身修复能力强,但如果固定不当或康复锻炼指导不足,也可能出现关节僵硬;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关节僵硬恢复相对困难。
3.应对措施:早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康复锻炼,包括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如骨折早期疼痛减轻后,就可开始进行手指的屈伸等小范围活动,随着骨折愈合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
二、创伤性关节炎
1.发生机制:粉碎性骨折导致关节面不平整,骨折愈合后关节软骨磨损、破坏,引起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关节炎表现。比如下肢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后会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2.影响因素:骨折复位情况、关节面损伤程度、年龄等。骨折复位越差,关节面损伤越严重,越容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年龄较小的患者,由于关节软骨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概率相对低,但如果损伤严重也可能发生;老年人关节软骨本身有退变,再加上粉碎性骨折的影响,更容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3.应对措施:早期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减少关节面不平整情况。后期可通过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轮椅等)减轻关节负重,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
三、肌肉萎缩
1.发生机制:粉碎性骨折后,由于肢体活动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例如下肢骨折后长期卧床,腿部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会逐渐萎缩。
2.影响因素:骨折部位、固定时间、患者营养状况等。骨折部位越靠近大关节,肌肉萎缩可能越明显;固定时间越长,肌肉萎缩越严重;患者营养状况差会影响肌肉萎缩的恢复。儿童肌肉萎缩相对恢复较快,但如果营养不足或固定时间过长也会有影响;老年人肌肉本身相对较少,肌肉萎缩后恢复更困难,且可能影响行走等功能。
3.应对措施:在骨折固定期间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腿部骨折时进行大腿肌肉的绷紧放松练习。骨折愈合后逐步增加肌肉的力量训练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同时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
四、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1.发生机制: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端血运破坏严重等原因,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例如严重的胫骨粉碎性骨折,骨折端血运受到较大影响,容易出现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2.影响因素:骨折损伤程度、局部血运情况、患者年龄及健康状况等。骨折粉碎越严重,血运破坏越厉害,越容易出现不愈合或延迟愈合;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患者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也会影响骨折愈合。
3.应对措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局部血运改善的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植骨手术等促进骨折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