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怎么办
髌骨骨折后的康复包括早期康复介入,如关节活动度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增加负荷的康复训练,如渐进性抗阻和步态训练;物理治疗辅助,如电刺激和超声波治疗;以及营养支持,包括保证蛋白质摄入和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以促进肌肉恢复、防止萎缩,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患者需采取相应适配措施。
一、早期康复介入
1.关节活动度训练:在髌骨骨折固定后早期,可进行非骨折部位的关节主动活动,如膝关节周围的小范围屈伸等,以维持肌肉的基本活动功能,防止肌肉进一步废用性萎缩。一般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进行,通过这种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为肌肉恢复创造条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都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展,以避免过度活动造成二次损伤。
2.等长收缩训练:骨折部位稳定后,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在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收缩,每天可进行多组,每组持续一定时间,如每次收缩5-10秒,休息几秒后再重复,通过这种训练可刺激肌肉神经,维持肌肉的兴奋性,延缓肌肉萎缩进展,不同年龄患者的训练强度可根据其恢复情况调整,一般儿童因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需注意避免过度用力,成人可根据自身耐受适当增加强度。
二、逐步增加负荷的康复训练
1.渐进性抗阻训练:当骨折愈合进展到一定阶段,可开始渐进性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膝关节伸展方向的抗阻练习等。随着骨折愈合情况和肌肉力量恢复逐渐增加阻力,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并促进肌肉恢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需更密切监测训练中的血糖等指标变化,确保训练安全,年龄较大的患者在进行抗阻训练时要缓慢增加负荷,避免因力量突然增加导致关节损伤。
2.步态训练:当骨折恢复到一定程度,可进行步态训练,包括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通过步态训练不仅能恢复下肢的正常运动功能,还能增强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防止肌肉萎缩进一步加重。不同性别患者在步态训练中可能因身体结构差异有不同的适应过程,如女性可能在平衡控制上稍需更多关注,而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的患者在步态训练开始时可能进展较慢,需逐步适应。
三、物理治疗辅助
1.电刺激疗法:可采用低频或中频电刺激来促进肌肉收缩,增加肌肉的神经冲动传入,刺激肌肉纤维活动,从而延缓肌肉萎缩。电刺激的参数设置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更温和的刺激参数,避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有心脏起搏器等特殊病史的患者需谨慎使用电刺激疗法,以防干扰起搏器功能。
2.超声波治疗:超声波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的营养供应,有助于肌肉的修复和防止萎缩。其治疗剂量和时间需严格控制,不同年龄患者对超声波能量的耐受不同,年龄较小的患者要降低能量输出,有皮肤破损等情况的患者不宜使用超声波治疗。
四、营养支持
1.蛋白质摄入: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对于肌肉修复和维持肌肉量至关重要。患者可通过摄入肉类、蛋类、奶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来满足身体需求,不同年龄人群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有所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以支持肌肉生长,老年人也需要适量蛋白质来维持肌肉功能,有肾脏疾病等特殊病史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蛋白质摄入量。
2.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对肌肉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可通过适当晒太阳或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来补充;钙也是维持肌肉正常功能的重要矿物质,患者可通过乳制品、豆制品等补充钙,对于绝经后女性等易缺钙人群需更加注重钙的补充,以促进肌肉健康,防止萎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