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累及肝内小胆管致胆管破坏、胆汁淤积,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发病与自身免疫(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早期可无症状或有乏力、瘙痒等,进展期有黄疸、肝脾肿大等表现;通过血液检查生化指标、自身抗体及肝脏病理学检查诊断;药物用熊去氧胆酸等,对症支持治疗,生活方式要注意休息、均衡饮食等;妊娠期、老年、儿童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累及肝内小胆管,导致胆管破坏、肝内胆汁淤积,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
二、发病机制
1.自身免疫因素: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内小胆管,引发免疫炎症反应。遗传易感性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具有特定基因背景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胆管。例如,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携带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环境因素: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与某些感染因素、化学物质暴露等有关。有研究提示,某些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触发自身免疫反应,进而损伤胆管。
三、临床表现
1.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瘙痒等非特异性表现。乏力可能与疾病导致的代谢紊乱、机体能量利用障碍有关;瘙痒则与胆汁淤积导致胆盐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有关。
2.进展期: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这是由于胆汁淤积,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出,逆流入血所致。还可出现肝脾肿大,肝脏因炎症、纤维化逐渐增大,脾脏也会因门静脉高压而肿大。此外,还可能出现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与胆汁淤积影响维生素D代谢,导致钙吸收障碍有关。
四、诊断方法
1.血液检查
生化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显著升高,这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重要生化特征,因为胆管损伤导致酶释放增加。胆红素水平可升高,早期可能轻度升高,进展期明显升高。
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AMA)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特异性抗体,尤其是AMA-M2亚型,阳性率较高。此外,还可能检测到抗核抗体等其他自身抗体,但特异性相对较低。
2.肝脏病理学检查:肝组织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可见肝内小胆管破坏、淋巴细胞浸润、界面炎、纤维化等典型病理改变。
五、治疗与管理
1.药物治疗:目前主要使用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它可以改善胆汁淤积,延缓疾病进展。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决定。
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瘙痒症状,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等进行缓解;对于出现骨质疏松的患者,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3.生活方式管理: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瘦肉、鱼类等,同时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对于肥胖患者,应适当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实现。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妊娠时需密切监测病情,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由于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例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需警惕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此外,老年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应加强病情监测。
3.儿童患者:儿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较为罕见,一旦诊断,治疗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营养支持等,但具体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由专业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