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窦炎和痔疮有什么区别
肛窦炎是肛窦、肛门瓣的急慢性炎症,痔疮是直肠下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淤血等形成的静脉团,二者在病理部位、症状、病因、检查、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肛窦炎轻症可保守治疗,重者手术,痔疮无症状可不治,有症状多先保守治疗,重症手术,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理部位
肛窦炎:肛窦炎是肛窦、肛门瓣发生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肛窦位于直肠末端与肛管相连处的齿状线部位,呈漏斗状,开口向上,易积存粪便或被分泌物堵塞,引发感染。
痔疮:痔疮是直肠下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外痔位于齿状线以下,混合痔则跨越齿状线上下。
二、症状表现
肛窦炎:主要症状为肛门部不适,排便时因粪便压迫肛窦,可出现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及骶尾部,还可伴有里急后重感(有便意但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可出现少量黏液便,黏液可从肛门流出。
痔疮:内痔常见症状是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排便时滴血或喷射状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若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时,可伴有剧痛。
三、病因差异
肛窦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侵入肛窦引发炎症,另外,粪便干结、异物损伤肛窦也可导致发病,长期腹泻使肛窦受到刺激也是诱因之一。
痔疮:久坐、久站、长期便秘或腹泻、妊娠等因素可导致直肠静脉回流受阻,使直肠静脉丛淤血扩张形成痔疮,此外,年龄增长导致肛门直肠部位的组织退化也是痔疮发病的一个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肛门周围的肌肉等支持结构功能减弱,容易发生痔疮。
四、检查方法
肛窦炎:医生进行肛门指诊时,可摸到肛窦处有压痛,按压肛门后,可见有脓性分泌物从肛窦溢出;肛门镜检查可见肛窦、肛门瓣充血、水肿,有时可见脓性分泌物。
痔疮:肛门视诊可观察到外痔的情况,内痔一般需在患者排便后进行检查,若内痔脱出,可直接看到肛门内的痔核;直肠指诊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肿瘤等;肛门镜检查能清晰观察到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肛窦炎:轻症肛窦炎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坐浴,使用温水或中药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保持肛门清洁,便后及时清洗肛门;也可局部应用抗生素软膏等药物。对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窦切开引流术等。
痔疮:无症状的痔疮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疮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坐浴、外用痔疮膏或痔疮栓等,可缓解症状;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内痔脱出严重、出血量大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肛窦炎或痔疮相对较少见,若发生肛窦炎,多因腹泻等因素引起,需注意保持肛门清洁,及时治疗腹泻等原发病;儿童痔疮多与便秘等有关,应注意调整儿童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蹲便等不良习惯。
孕妇:孕妇是痔疮的高发人群,由于孕期腹压增加等因素易诱发痔疮。在治疗上应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如适当坐浴、使用对胎儿影响小的外用药物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站久坐,分娩后痔疮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但也需注意产后的护理。
老年人:老年人肛窦炎或痔疮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保守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调整老年人的饮食结构,保持大便通畅,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