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肝性脑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原则(去除诱因、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相关(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的乳果糖、拉克替醇、抗生素,促进体内氨代谢的L-鸟氨酸-L-门冬氨酸)、其他治疗方法(严重肝性脑病的人工肝治疗、终末期肝病致肝性脑病的肝移植),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个体差异及相关情况。
一、一般治疗原则
1.去除诱因
积极防治消化道出血、感染等诱因。消化道出血是肝性脑病常见诱因,大量血液在肠道内被分解产生氨等含氮物质,可加重肝性脑病。对于有感染迹象的患者,需及时明确感染部位并针对性处理,因为感染会增加机体耗氧量,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促使肝性脑病恶化。
慎用镇静剂及损伤肝脏功能的药物。对于肝病患者,一些镇静剂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神经递质代谢等机制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而损伤肝脏功能的药物会进一步损害肝脏的代谢、解毒等功能,不利于肝性脑病的控制。
2.营养支持
保证热量供应,每日热量应维持在1200-1600千卡左右,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供能物质,因为碳水化合物可被肠道细菌酵解为乳酸和醋酸,降低肠道pH值,减少氨的吸收。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途径补充营养,但要注意避免快速输入高渗葡萄糖等可能加重代谢紊乱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精确计算热量需求,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同时避免营养过剩加重肝脏负担。
二、药物治疗相关
1.减少肠道氨的生成和吸收
乳果糖:可酸化肠道,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其作用机制是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为乳酸和醋酸,降低肠道pH值,使肠道呈酸性环境,从而抑制肠道细菌产氨,并且还能减少氨的吸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乳果糖时需考虑其个体差异,比如儿童患者要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合适剂量,但总体是通过酸化肠道来发挥减少氨吸收的作用。
拉克替醇:效果与乳果糖类似,也能酸化肠道,减少氨的生成与吸收。它在肠道内被分解为低分子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进而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抗生素:如利福昔明等,可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的细菌,减少氨的生成。利福昔明通过抑制肠道细菌的尿素酶活性,从而减少氨的产生,对于因肠道细菌产氨过多导致的肝性脑病有一定治疗作用。对于老年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需注意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要避免因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
2.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L-鸟氨酸-L-门冬氨酸:能促进体内氨的代谢,通过参与三羧酸循环及鸟氨酸循环,促进氨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对于不同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其疗效可能会有差异,比如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代谢等情况不同,需要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三、其他治疗方法
1.人工肝治疗
对于严重的肝性脑病患者,人工肝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人工肝可以部分替代肝脏的解毒、合成等功能,清除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包括氨等。例如,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等人工肝装置能够清除患者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脏的恢复创造条件。对于老年患者,进行人工肝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因为人工肝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对心肺功能有一定影响;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机体的耐受性等因素,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2.肝移植
对于终末期肝病导致的肝性脑病患者,肝移植是根治的方法。肝移植可以替换已经严重受损的肝脏,恢复肝脏的正常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肝性脑病的病因。但肝移植手术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其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者进行肝移植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术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生长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