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为什么引起尿失禁 怎么治疗
血管迷走性晕厥引起尿失禁机制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迷走神经兴奋致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松弛及神经反射异常激活干扰膀胱控制机制引发尿失禁。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体位调整)、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需考虑年龄因素)、起搏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患者,儿童较少用)、认知行为治疗(针对心理因素相关患者,个性化制定方案)
一、血管迷走性晕厥引起尿失禁的机制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晕厥类型,其引起尿失禁的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时,机体的迷走神经张力突然增加,这会导致一系列生理变化。例如,迷走神经兴奋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同时尿道括约肌松弛,当这种膀胱和尿道的协调性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出现尿失禁现象。从神经生理角度来看,迷走神经对膀胱的支配是复杂的神经反射过程,晕厥发作时神经反射的异常激活干扰了正常的膀胱控制机制,从而引发尿失禁[1]。
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有血管迷走性晕厥病史的人群,要注意避免一些诱发因素。比如,避免长时间站立,尤其是在炎热环境下,因为长时间站立和高温环境容易导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诱发晕厥。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更容易发作,需要特别注意自身状态的监测和调整。
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维持正常的血容量。一般建议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但具体量可根据个体的活动量、环境等因素调整。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降低晕厥发作的风险。
2.体位调整
当出现晕厥前驱症状时,如头晕、恶心等,应立即采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这样可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脑部的血液供应。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在体位调整时要缓慢进行,避免因体位突然改变导致摔倒等意外情况。儿童患者在发生前驱症状时,家长应尽快将其转移到安全的平卧位,并注意保护头部,防止受伤。
(二)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血管迷走性晕厥治疗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等。例如,普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等作用,减少晕厥的发作频率。但在使用药物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使用药物治疗,而是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2]。
(三)起搏治疗
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可以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起搏器可以通过调整心率等方式,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减少晕厥的发作。但起搏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经过严格的评估后才能决定是否采用。对于儿童患者,一般较少采用起搏治疗,除非是病情非常严重且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
(四)认知行为治疗
对于一些心理因素相关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可能有一定帮助。通过改变患者对晕厥的认知和应对行为,减少焦虑等不良情绪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例如,帮助患者了解晕厥的发生机制,减轻其对晕厥的恐惧心理,从而降低晕厥的发作频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方式和效果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2,16(4):243-247.
[2]张澍,黄德嘉.心脏起搏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2018版)[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8,22(6):467-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