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胆脂瘤型中耳炎
胆脂瘤型中耳炎并非真正肿瘤,是鼓膜等上皮向中耳堆积形成团块致骨质破坏及相关病变,发病与上皮移行、袋状内陷有关,有耳部症状及颅内外并发症表现,靠耳镜、影像学检查诊断,确诊应尽早手术,预后与治疗时机有关,要预防耳部感染等。
一、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定义
胆脂瘤型中耳炎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中耳炎类型,它并非是真正的肿瘤,而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形成的团块。其团块中心可脱落坏死,产生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该团块会不断扩大,对周围骨质造成破坏,进而引发一系列耳部及颅内外的相关病变。
二、发病机制
1.上皮移行:多因鼓膜穿孔,外耳道及鼓膜的鳞状上皮细胞经穿孔处向中耳内生长,这些上皮细胞不断脱落、堆积,逐渐形成胆脂瘤样结构。例如,长期的鼓膜穿孔未愈合,就为上皮移行提供了通道,使得上皮细胞能够进入中耳腔并增殖。
2.袋状内陷学说:咽鼓管功能不良时,中耳腔处于负压状态,鼓膜松弛部逐渐陷入中耳腔形成囊袋,囊袋的鳞状上皮细胞不断生长、角化,脱落物堆积无法排出,进而形成胆脂瘤。这种情况在儿童中也可能发生,儿童咽鼓管相对短、宽、直,且咽鼓管周围淋巴组织丰富,容易出现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情况,从而增加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耳部症状
耳流脓:患耳长期持续流脓,脓液常有特殊恶臭,这是因为胆脂瘤上皮不断脱落,与细菌混合形成脓性分泌物。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耳流脓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耳部解剖结构及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可能在感染时耳流脓的量和性质也有其特点。
听力下降:随着胆脂瘤的增大,会破坏中耳内的听小骨等结构,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严重时可发展为混合性听力下降。年龄较小的儿童如果出现听力下降,可能会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言语发育迟缓等情况,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2.颅内外并发症相关表现
颅内并发症:如果胆脂瘤破坏骨质侵犯颅内,可能会出现头痛、呕吐、发热、意识障碍等症状。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颅内并发症的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更需要提高警惕。
颅外并发症:如面部神经麻痹,可出现口角歪斜等表现;颈部脓肿等,可在颈部触及肿物等。
四、诊断方法
1.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通过耳镜可看到鼓膜穿孔,穿孔处有白色或豆腐渣样物堵塞,这是胆脂瘤的典型表现之一。不同年龄患者的鼓膜穿孔及胆脂瘤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例如儿童的鼓膜相对较薄,检查时需更加轻柔。
影像学检查:颞骨CT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清晰显示胆脂瘤的大小、范围以及对周围骨质的破坏情况。通过CT能准确判断胆脂瘤是否侵犯颅内、内耳等重要结构,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治疗原则
胆脂瘤型中耳炎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彻底清除胆脂瘤组织,防止病变进一步扩展,恢复中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手术方式需根据胆脂瘤的范围、侵犯的部位等因素来选择,如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在清除病变的同时,保护中耳的传音结构和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过度损伤。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及时手术治疗的患者,多数可以控制病变的发展,听力等功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如果延误治疗,出现了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预后则相对较差。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的修复能力等因素,术后恢复情况也需要密切关注,定期随访。
2.预防:积极预防和治疗耳部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儿童要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而增加中耳炎的发病风险。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内,对于有鼓膜穿孔的患者要注意防止感染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