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是什么病
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化脓性炎症,多由细菌感染经咽鼓管等途径引起,儿童等好发,有全身及局部症状,可通过病史、耳部检查等诊断,治疗包括控制感染、通畅引流、病因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及时诊断治疗以合理有效处理。
一、病因方面
1.感染途径
咽鼓管途径: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例如儿童的咽鼓管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可经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
外耳道鼓膜途径:当鼓膜外伤、不恰当的鼓膜穿刺或鼓室置管等操作时,细菌可直接经外耳道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比如鼓膜穿孔后,污水、异物等进入中耳可引发感染。
血行感染:较少见,多见于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时,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2.常见致病菌: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在儿童中,肺炎链球菌等较为常见;成人则可能以流感嗜血杆菌等为主。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症状
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全身症状较明显,可出现发热、畏寒、倦怠、食欲减退等,体温可高达39-40℃,甚至出现惊厥等。成人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低热等表现。
局部症状
耳痛:鼓膜穿孔前,患者耳深部疼痛明显,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婴幼儿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搔抓耳朵。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可减轻。
听力减退及耳鸣:起病初期患者常感耳闷,随后出现听力下降,伴耳鸣。穿孔后听力可有所改善,但仍可有耳鸣。
耳漏: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脓血样,后变为脓性分泌物。
2.体征
耳部检查:早期可见鼓膜松弛部充血,锤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随着病情进展,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正常标志难以辨识,穿孔后可见穿孔处有脓液搏动,呈闪烁样亮点,或见脓液从穿孔处流出。乳突部可有轻度压痛,儿童乳突区皮肤可出现轻度红肿。
三、诊断方面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史、耳部外伤史等。儿童患者若有发热伴耳痛、哭闹不安等表现,需重点考虑化脓性中耳炎。
2.耳部检查:通过耳镜检查可见鼓膜的典型改变,如充血、膨出、穿孔等。
3.听力检查:可表现为传导性听力损失,通过纯音听阈测试等可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有感染存在。鼓膜穿孔后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明确致病菌,指导抗生素的选用。
四、治疗方面
1.控制感染: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通过口服或静脉给药等方式控制中耳的感染。
2.通畅引流:鼓膜穿孔前,可使用2%酚甘油滴耳,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用,以免腐蚀鼓膜及鼓室黏膜;鼓膜穿孔后,应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以达到通畅引流的目的。
3.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病,避免病情反复。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咽鼓管解剖结构特点使其更易患化脓性中耳炎,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耳部症状,如有无哭闹、抓耳等表现,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按时用药,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道。
2.成人
成人患化脓性中耳炎时,也应及时就医,按疗程使用抗生素,注意休息,增强机体抵抗力,积极治疗可能存在的鼻腔、鼻窦等部位的疾病,防止炎症迁延不愈转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中耳疾病,不同人群有其各自的特点,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患者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