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是因多种原因致血供受损或中断,引发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进而出现结构改变、塌陷及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有创伤性(儿童多因髋关节骨折,成人因髋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等)和非创伤性(酒精、激素及减压病、镰状细胞贫血等)。病理过程包括缺血、骨细胞死亡、修复与塌陷。临床表现有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跛行及髋关节压痛、活动度减小等。诊断靠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早期非手术(避免负重、药物),晚期手术(髋关节置换等),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评估。
一、定义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进而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随后引发股骨头结构改变、股骨头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的疾病。
二、病因
1.创伤性因素
儿童:多因髋关节骨折等创伤引起,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创伤对股骨头血供影响较大。例如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的血运可能遭到破坏,从而增加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风险。
成人:髋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等创伤是常见诱因。如髋关节脱位后,股骨头的血供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股骨头坏死。
2.非创伤性因素
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是常见原因之一。酒精可导致脂肪代谢紊乱,使脂肪在股骨头内堆积,影响股骨头的血供。长期大量饮酒者患股骨头坏死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
激素因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等需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激素可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血管炎等,进而影响股骨头血供。
其他因素:如减压病、镰状细胞贫血等疾病也可引发股骨头坏死。减压病患者由于气压变化,导致血管内气泡形成,影响股骨头血供;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红细胞异常,易发生血管堵塞,影响股骨头血运。
三、病理过程
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缺血、骨细胞死亡、修复与塌陷等阶段。首先是股骨头血供受损,导致骨细胞缺氧死亡,随后机体启动修复机制,但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新骨形成与骨吸收不平衡等情况,最终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和塌陷,引起关节功能障碍。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早期多表现为髋关节或腹股沟区疼痛,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行走或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可放射至膝关节等部位。
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可出现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受限,表现为行走困难、跛行等。
跛行:由于疼痛和关节功能受限,患者行走时出现跛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体征
髋关节压痛:在髋关节周围可有明显压痛。
髋关节活动度减小:如屈曲、外展、内旋等活动范围减小。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股骨头密度改变、骨质硬化、囊性变、塌陷等表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的结构,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比X线更敏感,可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骨质改变。
磁共振成像(MRI):是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的重要方法,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MRI即可发现骨髓水肿、骨质坏死等改变,对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六、治疗原则
早期股骨头坏死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避免负重、药物治疗等;晚期则多需手术治疗,如髋关节置换术等。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减少股骨头的负重,为股骨头的修复创造条件,同时可辅助使用一些改善血运等药物。手术治疗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股骨头坏死严重、关节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仍在发育,治疗需更加谨慎,尽量保留自身髋关节的功能,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保髋治疗方法,但需密切关注骨骼发育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