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粉碎性骨折后该如何进行功能锻炼
骨折术后按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分阶段进行功能锻炼,早期进行手指、手腕活动和肩部肌肉等长收缩,中期开展肘关节屈伸和上臂肌肉主动收缩,后期进行肩关节全方位活动及力量强化与协调性锻炼,各阶段针对不同年龄患者调整锻炼内容与强度,以促进骨折恢复和功能康复
一、早期功能锻炼(术后1-2周)
1.手指、手腕活动
内容:骨折后早期可进行手指的屈伸、握拳等动作,以及手腕的左右摆动、上下屈伸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例如,每小时进行3-5分钟的手指握拳放松练习,每天可进行多次。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辅助进行轻柔的手部活动,以避免儿童因不配合而影响锻炼效果;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活动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疼痛加剧或影响骨折愈合。
意义:手部的活动能够维持手部肌肉的基本功能,防止长期固定导致的肌肉废用性萎缩,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2.肩部肌肉等长收缩
内容:患者可进行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肩部肌肉用力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比如,肩部肌肉用力绷紧,持续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等长收缩的强度可适当调整,儿童患者由于肌肉力量较弱,收缩强度不宜过大;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进行,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意义:通过肩部肌肉等长收缩,可保持肩部肌肉的张力,预防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局部的稳定。
二、中期功能锻炼(术后2-6周)
1.肘关节屈伸活动
内容:在骨折部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肘关节的屈伸锻炼。可坐在床边,将前臂自然下垂,利用重力作用逐渐增加肘关节的屈曲程度;或者使用健侧手辅助患侧手缓慢推动肘关节屈伸。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在旁密切观察,给予适当协助,但要避免暴力操作;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锻炼时动作要缓慢,可借助简单的康复器械辅助进行,如弹力带辅助屈伸等。
意义:逐步恢复肘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关节粘连,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2.上臂肌肉主动收缩
内容:进行上臂肌肉的主动收缩练习,患者可自行用力收缩上臂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例如,用力弯曲肘部,使肱二头肌收缩,然后伸直肘部使肱三头肌收缩,每次收缩保持5秒左右,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可进行3-4组。不同年龄患者的练习强度需调整,儿童患者可适当减少每组的次数;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肌肉力量情况,循序渐进增加强度。
意义:增强上臂肌肉力量,为后期的关节活动提供力量支持,同时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
三、后期功能锻炼(术后6周以上)
1.肩关节全方位活动
内容:当骨折愈合达到一定程度后,进行肩关节的全方位活动锻炼,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外旋等。可通过爬墙法进行锻炼,患者面对墙壁,用患侧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行,逐渐提高肩关节的外展角度;也可进行肩关节的环转运动,以圆周运动的方式活动肩关节。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引导其正确进行,避免因活动不当造成二次损伤;老年患者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要注意动作的缓慢和平稳,防止因骨质疏松等原因导致骨折部位再次受伤。
意义:恢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使患者能够恢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肩部动作功能。
2.力量强化及协调性锻炼
内容:进行力量强化锻炼,可使用哑铃等器械进行上臂的抗阻锻炼,如手持哑铃进行屈肘、伸肘等动作;同时进行协调性锻炼,如进行抛接球等活动,提高上肢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对于儿童患者,选择适合其年龄和力量的小型器械进行锻炼;老年患者要选择重量较轻的器械,并且在锻炼过程中注意保持身体平衡,防止摔倒。
意义:进一步增强上臂肌肉力量,提高上肢的协调性和功能恢复程度,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日常劳动和生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