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都有哪些方面的诱因
肝性脑病的诱因包括氨负荷增加、肝脏功能减退及其他诱因。氨负荷增加可因摄入过多含氮物质(饮食高蛋白、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致含氮物质排出代谢异常;肝脏功能减退是因肝细胞功能严重受损、门体分流使毒性物质未充分代谢;其他诱因有感染使产氨增多、电解质紊乱(低钾性碱中毒)、大量放腹水致内环境及循环血容量改变等,不同年龄及病情人群在各诱因下有不同特点及风险需关注。
一、氨负荷增加
1.摄入过多含氮物质:
饮食方面:大量进食高蛋白饮食是常见诱因,因为蛋白质在肠道经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氨。例如,肝硬化患者若短期内摄入过多肉类、蛋类等高蛋白食物,肠道产氨增多,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就易诱发肝性脑病。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对高蛋白的耐受不同,儿童肝脏代谢功能相对不完善,更应注意蛋白质摄入的量和质;从生活方式看,长期高蛋白饮食且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
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时,血液中的蛋白质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氨。例如,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血液积存于胃肠道,产氨增加。对于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其肝脏储备功能差,更易因出血诱发肝性脑病。
2.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时,尿素氮等含氮物质从肾排出减少,转而从肠道排出增多,产氨增加。同时,肾脏排泄功能障碍导致氨的代谢清除减少。在年龄上,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更易因肾功能不全诱发肝性脑病;从病史角度,有慢性肾病基础的患者,若出现肝性脑病相关表现,需考虑肾功能不全导致氨负荷增加的因素。
二、肝脏功能减退
1.肝细胞功能严重受损:
肝硬化失代偿期等肝脏疾病导致大量肝细胞受损,肝脏对氨等毒性物质的代谢能力显著下降。例如,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广泛坏死,解毒功能大幅降低,使得体内氨等毒性物质不能及时被清除,从而诱发肝性脑病。对于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尤其是病情处于进展期的,需密切关注肝脏功能变化,因为肝细胞功能减退是诱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2.门体分流:
各种原因导致的门体分流使门静脉血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肠道产生的氨等毒性物质未经肝脏充分代谢就进入体循环,从而引发肝性脑病。比如,肝硬化患者出现肝内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引起门静脉高压和门体分流。对于有门体分流情况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其他诱发因素,因为门体分流存在时肝脏对毒性物质的处理能力已大大下降。
三、其他诱因
1.感染:
全身或腹腔感染时,机体代谢增加,产氨增多,同时感染导致组织分解增强,也会释放更多含氮物质。例如,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时,炎症反应促使氨等毒性物质产生增加,且肝脏功能在感染状态下进一步受到抑制,易诱发肝性脑病。在年龄上,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易发生感染,若有肝脏基础疾病,感染后更易诱发肝性脑病;对于老年患者,感染后机体应激反应差,肝脏解毒功能进一步降低,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风险更高。
2.电解质紊乱:
低钾性碱中毒是常见的电解质紊乱诱因,如大量利尿、呕吐、腹泻等情况可导致血钾降低,血液pH值升高,促使NH?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诱发肝性脑病。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服用利尿药且不注意电解质监测的患者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本身内环境调节能力差,更易发生电解质紊乱,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及时纠正异常,以预防肝性脑病。
3.大量放腹水:
大量放腹水可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同时蛋白质和电解质丢失,引起颅内代谢紊乱,诱发肝性脑病。对于肝硬化大量腹水的患者,在放腹水时需严格掌握指征和量,老年患者和儿童在放腹水过程中更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内环境变化,因为他们对血容量变化和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更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