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好不好治疗
肝性脑病治疗效果受多因素影响,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能改善预后部分严重病例预后差,治疗关键措施包括去除诱因、减少肠道内氨等有害物质产生吸收、促进体内氨代谢、调节神经递质,不同人群治疗有特点,及时有效治疗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严重肝病相关肝性脑病预后差且易复发。
一、治疗的关键措施及原理
1.去除诱因
感染方面:若存在感染,如肺部感染等,感染会导致组织分解增加,产氨增多等,从而加重肝性脑病。需要积极寻找感染灶并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控制感染,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感染病原体等情况,不过关键是要及时消除感染这个诱因来利于肝性脑病的治疗。
消化道出血方面:消化道出血会使肠道内血液积聚,血液分解产氨增加,是肝性脑病常见诱因。要采取措施止血等处理来去除该诱因。
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方面:如低钾性碱中毒等会影响体内的代谢和神经递质等情况,进而影响肝性脑病,所以需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减少肠道内氨等有害物质的产生和吸收
饮食调整:限制蛋白质摄入,急性肝性脑病患者需严格限制蛋白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提供能量,而慢性肝性脑病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蛋白质摄入,但总体要减少肠道内氮源性物质产生。
清洁肠道:可使用乳果糖等药物,乳果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为乳酸和醋酸,降低肠道pH值,减少氨的吸收,同时使肠道呈酸性环境,减少氨的生成并促进氨的排出;还可使用乳梨醇、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如醋酸)灌肠等方法清洁肠道,减少氨等有害物质吸收。
口服抗生素:如口服新霉素等抗生素,可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的细菌,减少氨的生成。但要注意长期使用新霉素等抗生素可能会引起耳毒性、肾毒性等不良反应,需密切关注患者情况。
3.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谷氨酸制剂:谷氨酸可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从而降低血氨。有谷氨酸钠、谷氨酸钾等,可根据患者电解质情况选择,如患者有低钾情况可选用谷氨酸钾等。
精氨酸:精氨酸可促进尿素循环,从而降低血氨,精氨酸呈酸性,适用于碱中毒患者。
4.调节神经递质
GABA/BZ复合受体拮抗剂:如氟马西尼,可拮抗内源性苯二氮?所致的神经抑制,但对部分肝性脑病患者有效,使用时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诱发癫痫等。
二、不同人群肝性脑病治疗的特点
1.儿童肝性脑病
儿童肝性脑病多与遗传代谢性肝病等有关,在治疗上需更谨慎。例如在饮食控制方面,要考虑儿童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不能过度限制蛋白质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在药物选择上,很多药物儿童使用需调整剂量且要关注可能的不良反应,像新霉素等抗生素使用时要警惕对儿童听力、肾功能等的影响,尽量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合理调节肠道菌群等非药物方法来辅助治疗。
2.老年肝性脑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排泄的影响。例如使用乳果糖等药物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肾功能下降可能影响药物排泄。同时,在去除诱因时,对于感染的控制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肾功能损害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的抗感染药物。
3.女性肝性脑病患者
女性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情况(若有相关情况)。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对女性生殖系统等可能的影响,如某些药物在孕期使用可能会对胎儿有不良影响,所以需根据具体病情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三、治疗的预后情况
如果能及时去除诱因,采取有效的减少氨产生吸收、促进氨代谢等治疗措施,部分肝性脑病患者可病情得到控制,意识恢复,预后较好。但如果是严重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肝性脑病,尤其是暴发性肝衰竭相关的肝性脑病,病情凶险,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另外,肝性脑病容易复发,在治疗后仍需密切监测,防止诱因再次出现而导致病情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