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肥厚性鼻炎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病因有局部炎症刺激、解剖结构异常及全身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等,病理有黏膜上皮及下层改变等,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鼻塞等,诊断依据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有保守和手术,预防要积极治鼻部疾病、增强体质等,康复要定期复诊等
一、慢性肥厚性鼻炎的定义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由慢性单纯性鼻炎发展而来,是以鼻黏膜、黏膜下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征的鼻腔慢性炎症。
二、病因
1.局部因素
慢性炎症刺激: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彻底治疗,是引起慢性肥厚性鼻炎最常见的原因。如儿童若反复患急性鼻炎,由于其鼻腔黏膜较脆弱,炎症容易迁延不愈,进而发展为慢性肥厚性鼻炎;长期的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炎症蔓延至鼻腔,也可刺激鼻黏膜导致肥厚。
鼻腔解剖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等结构异常可影响鼻腔通气和引流,长期的气流不畅及刺激可导致鼻黏膜肥厚。
2.全身因素
全身性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等,可导致鼻黏膜组织水肿、腺体增生。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鼻黏膜容易受到炎症侵袭且修复能力减弱,易引发慢性肥厚性鼻炎。
营养不良:维生素A、维生素C缺乏等可影响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鼻黏膜肥厚。
三、病理改变
鼻黏膜上皮纤毛脱落,变为复层立方上皮;黏膜下层由水肿继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而使黏膜肥厚,久之,可呈桑椹状或息肉样变;骨膜及骨组织增生,鼻甲骨骨质也可呈肥大改变。
四、临床表现
1.鼻塞
持续性鼻塞:程度轻重不一,由鼻黏膜增生肥厚及鼻甲骨肥大所致,且多为持续性,患者常需张口呼吸。儿童若长期鼻塞,可能影响面部发育,导致腺样体面容等。
鼻塞特点: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鼻塞,用血管收缩剂后鼻塞改善不明显。
2.分泌物:鼻涕稠厚,多呈黏液性或黏脓性。由于鼻涕后流,可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多痰等症状。
3.其他症状:由于鼻塞可导致嗅觉减退,说话时呈闭塞性鼻音。长期鼻塞还可能引起头痛、头昏等不适。
五、诊断
1.症状与体征:根据患者有慢性鼻炎病史及上述鼻塞等临床表现,检查可见鼻黏膜增生、肥厚,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样,下鼻甲黏膜肥厚,触之硬实,对血管收缩剂反应差等体征。
2.辅助检查:前鼻镜检查可初步观察鼻腔情况;鼻内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鼻腔内部结构及病变程度;影像学检查如鼻窦CT等可辅助了解鼻甲骨及鼻腔结构有无异常。
六、鉴别诊断
需与鼻中隔偏曲、鼻腔肿瘤等疾病相鉴别。鼻中隔偏曲主要表现为单侧鼻塞,且有鼻中隔偏曲的相应体征;鼻腔肿瘤可通过鼻内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七、治疗
1.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可减轻鼻黏膜炎症和水肿。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时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下鼻甲黏膜下硬化剂注射:使局部产生瘢痕组织,缩小鼻甲体积,但该方法目前应用较少。
2.手术治疗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但手术需谨慎,要避免过度切除鼻甲组织导致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儿童由于鼻腔尚在发育阶段,手术更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八、预防与康复
1.预防
积极治疗鼻部疾病:及时治疗急性鼻炎、鼻窦炎等,防止其发展为慢性肥厚性鼻炎。儿童家长应重视儿童的鼻部健康,一旦发现儿童有鼻塞等鼻部不适,应及时就医。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均衡饮食,保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
避免不良刺激:注意保暖,避免寒冷空气刺激鼻腔;避免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物质等刺激性物质。
2.康复:患者在治疗后应定期复诊,观察鼻腔恢复情况。注意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但冲洗时要注意方法,避免损伤鼻黏膜。儿童在康复过程中,家长要监督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关注儿童的鼻腔通气及全身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