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骨骨折后遗症
手掌骨骨折可能引发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骨折畸形愈合及神经损伤相关后遗症,其发生机制各有不同,表现也多样,可通过早期康复训练、规范复位固定、定期随访复查等康复预防措施来降低后遗症发生风险,儿童和老年人在康复等方面有其特殊注意要点。
一、关节僵硬
发生机制:手掌骨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关节活动减少,导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影响关节正常活动范围。例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等可能出现僵硬。在儿童中,由于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固定不当或康复训练不及时,也可能发生关节僵硬,且儿童骨骼处于发育阶段,僵硬可能对未来关节功能产生更长期影响;对于老年人,本身关节退变基础存在,骨折后更易出现关节僵硬,康复相对困难。
表现:关节活动度明显减小,主动和被动活动时均有明显阻力,影响手部精细动作及日常抓握、捏持等功能。
二、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骨折导致关节面不平整,骨折愈合过程中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间隙改变,长期磨损引起创伤性关节炎。如果骨折复位不佳,关节面未能良好对合,会显著增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风险。在女性中,可能因激素水平等因素对关节软骨修复有一定影响,相对更易出现关节退变相关问题;长期从事手部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手部关节负荷大,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概率更高。
表现:关节疼痛,尤其在活动时加重,伴有肿胀、压痛,关节活动时可能出现摩擦音或摩擦感,病情进展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受限。
三、肌肉萎缩
发生机制:骨折后手部活动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手部小肌肉如骨间肌等萎缩明显,会导致手部力量下降,影响手部功能。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萎缩可能影响手部肌肉正常发育,导致手部力量、协调性不如正常儿童;老年人肌肉本身有退变,骨折后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加重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表现:手部肌肉体积变小,肌力减弱,握力下降,影响手部精细动作完成,如难以握住细小物品等。
四、骨折畸形愈合
发生机制:骨折复位不良或固定不牢固,骨折愈合过程中发生错位,导致手部外观及功能异常。如果是儿童骨折,由于儿童骨骼具有一定塑性能力,部分轻微畸形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所改善,但严重畸形仍需干预;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的老年人,骨折愈合本身就相对困难,更易出现畸形愈合情况。
表现:手部外观异常,如手掌部出现明显的凸起、凹陷等畸形,同时可伴有相应的功能障碍,如影响手指正常伸展、屈曲等。
五、神经损伤相关后遗症
发生机制:骨折时可能伴随周围神经损伤,如正中神经、尺神经等损伤,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会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后遗症。在糖尿病患者等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基础上发生手掌骨骨折,神经损伤恢复可能更差;女性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神经敏感性等可能有变化,神经损伤后恢复情况可能与非特殊时期不同。
表现:相应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运动功能障碍,如手指活动不灵活、肌肉无力等,严重影响手部精细动作及感觉功能。
康复预防措施
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固定期间就应开始进行手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握拳、放松动作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进行邻近关节的主动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儿童早期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造成二次损伤;老年人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规范复位固定:骨折后要及时进行准确复位和牢固固定,确保骨折端良好对合,减少后遗症发生风险。对于儿童骨折,要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兼顾固定效果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骨折固定时要考虑骨质疏松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和方法。
定期随访复查: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儿童定期复查可监测骨骼生长发育及骨折愈合情况;老年人要关注骨折愈合及全身健康状况变化,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