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治疗包括去除诱因,如控制消化道出血、预防感染、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减少肠内氮源性物质的生成与吸收,如限制蛋白质摄入、清洁肠道、口服抗生素;促进体内氨的代谢,如应用谷氨酸钠或钾、精氨酸;调节神经递质,如使用GABA/BZ复合受体拮抗剂;人工肝治疗,如血浆置换;对于终末期肝病引起的肝性脑病,肝移植是有效治疗方法,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治疗环节需考虑其自身特点及相关情况。
一、去除诱因
控制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肝性脑病常见诱因,需及时采取措施止血,如使用生长抑素等药物减少门静脉血流,同时纠正贫血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止血处理上遵循统一的医学原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止血方式,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更易复发,需加强监测。
预防感染:积极寻找和处理感染病灶,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会加重机体代谢负担,影响肝脏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对感染的易感性和表现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严重感染,需根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有基础感染病史的患者需警惕肝性脑病诱发。
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常见的有低钾性碱中毒,需及时纠正,根据患者血钾、血钠等电解质水平和酸碱平衡情况补充相应的电解质,如补充氯化钾纠正低钾,不同年龄患者电解质调节能力不同,儿童调节能力较弱,需更精细地调整电解质补充量,有电解质紊乱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并预防再次紊乱。
二、减少肠内氮源性物质的生成与吸收
限制蛋白质摄入:急性肝性脑病患者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神志清楚后可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以植物蛋白为宜,不同年龄患者对蛋白质的耐受和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根据病情调整,有肝病病史且蛋白质代谢异常的患者需更谨慎控制蛋白质摄入量。
清洁肠道:可使用乳果糖、乳梨醇等药物酸化肠道,减少氨的吸收,也可通过灌肠或导泻的方式清洁肠道,如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不同年龄患者灌肠操作需注意力度和溶液温度等,儿童灌肠要更加轻柔,有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需考虑肠道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清洁肠道方式。
口服抗生素:可选用新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生长,减少氨的产生,抗生素的选择需考虑患者肠道菌群情况和药物敏感性,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生素需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抗生素过敏史的患者需避免使用相关药物。
三、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应用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通过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排出体外,根据患者电解质情况选择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如患者血钾低时选用谷氨酸钾,不同年龄患者电解质平衡状态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选择,有电解质紊乱基础的患者需密切关注电解质变化。
应用精氨酸:精氨酸可促进尿素循环,降低血氨,其使用需考虑患者肝脏功能和酸碱平衡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肝脏代谢功能不同,儿童肝脏代谢尚未完善,使用时需谨慎评估,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需根据病情调整精氨酸的使用剂量和方案。
四、调节神经递质
使用GABA/BZ复合受体拮抗剂:如氟马西尼,可拮抗内源性苯二氮?所致的神经抑制,但需注意其使用禁忌和可能的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患者对氟马西尼的反应不同,儿童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格外谨慎。
五、人工肝治疗
血浆置换:通过置换血浆清除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适用于严重肝性脑病患者,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需考虑机体耐受性和器官功能情况,儿童进行血浆置换要充分评估各器官的承受能力,有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在治疗前做好充分准备。
六、肝移植
对于终末期肝病引起的肝性脑病: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符合肝移植指征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肝移植的适应证和手术风险评估不同,儿童肝移植需综合考虑生长发育和术后长期管理等问题,有严重肝病病史且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肝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