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和非淋菌性尿道炎怎么区别
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等;临床表现上淋病男性急性有尿频尿急尿痛及黄色脓性分泌物等,慢性症状较轻,女性宫颈易感染且症状多样,非淋菌性尿道炎男性有尿道刺痒等较轻症状,女性症状更不典型;实验室检查淋病涂片和培养有相应方法,非淋菌性尿道炎衣原体和支原体有各自检查方法;治疗原则均为早期诊断治疗,淋病用头孢曲松等,非淋菌性尿道炎用阿奇霉素等且需夫妻同治;特殊人群中孕妇、儿童、老年人治疗各有需注意的情况。
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其中D-K血清型较常见)和解脲支原体等,沙眼衣原体是一种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解脲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最小原核生物。
临床表现方面
淋病:
男性:急性淋病早期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随后尿道可排出黄色脓性分泌物,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包皮炎、龟头炎等,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慢性淋病多由急性淋病未彻底治疗转变而来,症状相对较轻,尿道常有痒感,晨起尿道外口有少量稀薄浆液性分泌物,挤压尿道时可见稀薄脓性分泌物。
女性:宫颈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尿痛、尿频等,阴道分泌物可为脓性或黏液脓性,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水肿、触痛等。
非淋菌性尿道炎:
男性:症状相对淋病较轻,主要表现为尿道刺痒、刺痛或烧灼感,可伴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有时晨起时会发现尿道口有少量分泌物结成的痂膜封住尿道口(称为“糊口”现象),症状一般比淋病缓和,病程相对较长。
女性:症状更不典型,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宫颈水肿、糜烂等,部分患者有尿急、尿频等尿道刺激症状,但较淋病为轻。
实验室检查方面
淋病:
涂片检查:取尿道或宫颈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如在多形核白细胞内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具有诊断价值,男性急性淋病的阳性率可达90%左右,但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较多,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
培养检查: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将分泌物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或Thayer-Martin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35-36℃)、湿度(70%-75%)及含5%-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培养24-48小时,根据菌落形态、氧化酶试验等进行鉴定,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非淋菌性尿道炎:
衣原体检查:常用方法有细胞培养法(将分泌物接种于McCoy细胞等进行培养,然后进行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等鉴定,是诊断衣原体感染的金标准,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核酸扩增试验(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核酸)等。
支原体检查:解脲支原体等的检查可采用培养法,将标本接种于含尿素、酚红的培养基中,根据颜色变化等判断是否有支原体生长,也可采用核酸检测等方法。
治疗原则方面
淋病:
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遵循及时、足量、规则用药的原则。常用药物有头孢曲松等头孢菌素类药物,对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等药物耐药的菌株也可选用大观霉素等药物。
非淋菌性尿道炎:
治疗也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治疗时需要夫妻或性伴侣同时治疗,以免重复感染。
特殊人群情况
孕妇:淋病孕妇需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如头孢曲松等,非淋菌性尿道炎孕妇也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因为不当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儿童:儿童淋病或非淋菌性尿道炎多因接触污染的物品等感染,儿童淋病治疗时同样需选用合适药物,且要注意药物剂量等问题,儿童非淋菌性尿道炎相对较少见,一旦发生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同时要注意儿童的护理,保持局部清洁等。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淋病或非淋菌性尿道炎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年轻人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