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是怎么回事
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是一种以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可通过X线、MRI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非药物(减轻体重、物理、运动治疗)、药物治疗,预防需避免过度负重和不当运动、规范治疗外伤、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膝关节软骨的代谢功能逐渐减退,软骨中的水分含量减少,弹性降低,更容易发生磨损和退变。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明显升高。例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70岁人群中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患病率可高达50%以上,80岁以上人群几乎可达100%。
性别因素:在绝经前,女性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患病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发生变化,患病率逐渐接近男性,甚至可能高于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对维持骨代谢平衡有一定作用,雌激素缺乏会影响骨和软骨的代谢环境。
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负重: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肥胖等情况会增加膝关节的负重。例如,肥胖人群体重增加会使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显著增大,加速软骨的磨损。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膝关节患骨关节炎的风险增加10%左右。
运动方式不当:过度剧烈的运动,如频繁的深蹲、长跑、爬山等运动,会对膝关节软骨造成过多的磨损。例如,长跑运动员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就是因为长期高强度的跑步运动使膝关节软骨反复受到冲击和摩擦。
病史因素:既往有膝关节外伤史,如膝关节骨折、韧带损伤等,会增加日后发生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风险。因为外伤可能破坏膝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力学平衡,导致软骨等组织的修复异常,进而引发退变。
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多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变为持续性,甚至在夜间也会疼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膝关节内外侧间隙等部位。
肿胀:膝关节可出现肿胀,可能是由于滑膜炎症、关节积液等原因引起。急性炎症期肿胀较为明显。
畸形:晚期可出现膝关节畸形,如膝内翻或膝外翻等。例如,膝内翻时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外侧间隙增宽。
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膝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屈伸不利、行走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可发现膝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表现。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膝关节的整体结构变化,根据膝关节间隙的狭窄程度等指标初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四级,0级为正常;Ⅰ级为轻度间隙变窄,可见少量骨赘;Ⅱ级为中度间隙变窄,有明显骨赘;Ⅲ级为重度间隙变窄,骨质硬化明显,有较大骨赘。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膝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可以早期发现软骨的退变、半月板损伤等情况,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治疗与预防原则
非药物治疗
减轻体重:对于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可以显著减轻膝关节的负重,从而延缓病情进展。例如,体重减轻5kg,膝关节所受压力可减少约10-15kg。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膝关节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冷敷可用于急性炎症期减轻肿胀。针灸等中医疗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膝关节的症状。
运动疗法:进行适当的膝关节康复运动,如游泳、平地慢走等非负重或轻负重运动,有助于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但要避免过度剧烈运动。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等症状,但具体药物需根据病情由医生判断使用。
预防
避免长期过度负重和不当运动。
对于有膝关节外伤史的人群,要及时规范治疗,定期随访,早期发现膝关节退变迹象并干预。
中老年人群可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维持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