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是什么意思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总称,大致相当于西医皮肤化脓性感染疾病。其病因包括外感(如六淫邪毒、特殊之毒)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发热、寒战等症状。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儿童皮肤娇嫩易感染,老人愈合慢且易复发,女性特殊时期气血不足易引发。治疗方法有内治法(根据不同阶段采用清热解毒、托毒透脓等方法及相应方剂)、外治法(初期外敷、成脓期切开排脓、破溃期促进愈合)及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保持皮肤清洁、合理饮食、加强锻炼、避免皮肤损伤。
一、疮疡的定义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的总称,是中医外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大类病症。它包括了体表上的肿疡及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等多种疾病。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疮疡大致相当于西医所指的皮肤化脓性感染疾病,涵盖了体表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二、病因
1.外感因素: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等都可能引发疮疡。如热毒、火毒之邪侵袭人体,蕴结于肌肤,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从而形成疮疡。在炎热的夏季,暑热之邪容易与湿邪相兼,引发暑疖、疔疮等疾病。
2.内伤因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会使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经络阻塞,进而导致疮疡的发生。长期情绪抑郁,肝气郁结,可化火生毒,引发乳痈等疾病;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食物,会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容易引发痤疮、疖肿等。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初期,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范围大小不一。随着病情发展,局部可能会出现肿块,肿块质地较硬,疼痛加剧。成脓期,肿块变软,有波动感,说明内部已经化脓。破溃期,脓肿破溃后,会流出黄白色的脓液,随后疼痛减轻,疮口逐渐愈合。
2.全身表现:轻者可无明显全身症状,重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如果病情严重或感染扩散,还可能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出现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状。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引发疮疡。儿童好动,容易受伤,伤口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感染引发疮疡。家长要注意儿童的皮肤清洁,避免儿童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如果儿童出现疮疡,要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气血不足,免疫力低下,疮疡发生后愈合较慢,且容易复发。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疮疡的治疗和愈合。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血糖控制不佳时,皮肤容易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3.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孕期、产后等特殊时期,身体的生理状态会发生变化,气血相对不足,容易引发疮疡。孕期女性用药需要谨慎,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女性在特殊时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注意皮肤护理。
五、治疗
1.内治法:根据疮疡的不同阶段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初期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主;成脓期以托毒透脓为主;破溃期以扶正祛邪、生肌收口为主。常用的中药方剂有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透脓散等。
2.外治法:初期可使用金黄膏、玉露膏等外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成脓期可采用切开排脓的方法,使脓液排出;破溃期可使用生肌玉红膏、生肌散等药物,促进疮口愈合。
3.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较大的脓肿、经久不愈的溃疡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清创术、植皮术等。
六、预防
1.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服,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2.合理饮食:饮食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甜食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避免皮肤损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皮肤受到外伤。如果皮肤出现破损,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