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护理措施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护理包括一般护理、耳部护理、饮食护理、发热护理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护理。一般护理需保证休息与体位、观察病情;耳部护理要清洁外耳道、局部用药;饮食要清淡营养、避免刺激;发热要监测体温、采取降温措施;儿童护理要细致观察、轻柔操作等,老年护理要关注基础疾病、谨慎操作等。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体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需保证充足休息,儿童应避免剧烈活动。成人及儿童均宜取患侧卧位,这样有助于引流,减轻耳部疼痛等不适,因为患侧卧位可使中耳分泌物引流更顺畅,减少对中耳黏膜的刺激。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合理抱持姿势,避免压迫患侧耳部。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耳部症状(如耳痛、耳流脓等)及全身情况。体温方面,需关注体温变化趋势,若体温持续升高或反复发热,提示感染可能未得到有效控制;耳部症状上,要留意耳痛的程度、性质以及耳流脓的量、颜色等变化;全身情况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有无头痛等不适,因为中耳炎可能引发颅内、颅外并发症,若出现精神萎靡、剧烈头痛等情况,需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二、耳部护理
1.清洁外耳道: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洁外耳道,清除脓性分泌物,但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外耳道及鼓膜。对于儿童,更要特别小心,因为儿童外耳道皮肤娇嫩,过氧化氢溶液清洗时浓度要准确把握,且冲洗压力不宜过大。清洁的频率可根据耳部分泌物多少而定,一般每日1-2次,保持外耳道清洁有助于控制感染,促进炎症消退。
2.局部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滴药时,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患耳朝上,将药液滴入外耳道内。滴药前需将药液温度调整至接近体温,避免因药液温度过低引起眩晕等不适。对于儿童,要固定好头部,防止药液滴入时乱动导致药液流出,影响治疗效果。滴药后需保持原体位几分钟,使药液充分接触中耳黏膜。
三、饮食护理
1.饮食原则: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如米粥、面条、新鲜蔬菜水果等。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的食物摄入,如橙子、菠菜等,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炎症恢复。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及油腻、过甜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耳部不适或导致痰液增多,影响中耳引流。对于儿童,要注意食物的性状,避免过硬、过烫的食物,防止引起呛咳等情况,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四、发热护理
1.体温监测:定时测量患者体温,密切关注体温变化。每4-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对于体温≥38.5℃的患者,需积极采取降温措施。
2.降温方法: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蒸发散热来降低体温。对于儿童,物理降温是首选的安全降温方式,要注意避免擦浴时间过长导致患者不适。若物理降温效果不佳,体温持续升高,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及患者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退热药物,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药物。
五、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1.儿童患者: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在护理中要更加细致。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要密切观察其行为表现,如是否频繁抓耳、哭闹不安等。在耳部清洁和用药时要特别轻柔,防止损伤儿童娇嫩的耳部组织。饮食上要保证营养供应,满足儿童生长发育需求,同时要注意食物的安全性和易消化性。另外,要避免儿童用力擤鼻,因为用力擤鼻可能会导致感染向中耳扩散,加重病情。
2.老年患者:老年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护理时要密切关注患者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耳部护理操作要更加谨慎,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患者不适或加重基础疾病。对于发热的老年患者,要注意观察其循环、呼吸等功能变化,因为老年患者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体温变化可能会对其重要脏器功能产生影响。在饮食方面,要根据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进行调整,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饮食中糖分的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