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可由肾小球源性、非肾小球源性及其他因素引起。肾小球源性尿潜血多因肾小球疾病,如肾小球肾炎,青少年男性相对多见;非肾小球源性尿潜血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各年龄段可发,女性易患)、泌尿系统结石(不同年龄段可患,男性相对多)、泌尿系统肿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风险高);其他因素有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药物因素,不同情况有相应病理机制、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
一、肾小球源性尿潜血
1.病理机制:肾小球疾病是导致肾小球源性尿潜血常见原因,如肾小球肾炎,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炎症反应相关。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通过受损部位进入尿液,从而出现尿潜血。例如,IgA肾病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肾小球系膜区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临床上常表现为发作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男性相对多见。青少年时期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发生免疫相关的肾小球疾病;男性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在一些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上可能与女性有差异。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能诱发肾小球源性尿潜血的发作。有肾小球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非肾小球源性尿潜血
1.泌尿系统感染
病理: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引起红细胞渗出进入尿液,出现尿潜血。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等。例如,急性膀胱炎患者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外,尿液检查可发现尿潜血阳性。
年龄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性生活活跃期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局部抵抗力降低)等都是泌尿系统感染的高危人群。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憋尿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进而导致尿潜血。
2.泌尿系统结石
机制: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在尿路中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黏膜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例如,草酸钙结石在尿路中移动时,可划伤肾盂、输尿管或膀胱黏膜,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
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都可能患泌尿系统结石,男性相对多于女性。一些代谢异常的因素,如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存在,男性由于激素等因素,尿酸代谢可能相对更易出现异常,从而增加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风险。长期饮水过少等生活方式也是泌尿系统结石形成的重要诱因,进而可能导致尿潜血。
3.泌尿系统肿瘤
原理: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组织本身容易发生坏死、破溃等,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引起尿潜血。例如,膀胱癌患者膀胱黏膜上的肿瘤组织,表面容易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常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年龄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患泌尿系统肿瘤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长期吸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生活方式因素是泌尿系统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相关职业暴露史(如长期接触苯胺类化学物质)的人群,患泌尿系统肿瘤的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出现尿潜血。
三、其他因素引起的尿潜血
1.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或血小板数量、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尿潜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尿路出血,导致尿潜血。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肾脏等多个器官,引起肾小球损伤等,导致尿潜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调节紊乱有关,多见于女性,育龄期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尿潜血,如某些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生素)可能引起泌尿系统损伤,导致尿潜血。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有药物过敏史或特殊体质的人群更易受到药物的影响。在使用可能影响泌尿系统的药物时,需密切关注尿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