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单纯性鼻炎是常见鼻腔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征,可由局部(急性鼻炎未彻底治疗、鼻腔解剖结构异常、鼻腔用药不当)和全身(全身性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因素引发,有间歇性、交替性鼻塞等临床表现,通过症状、鼻内镜及前鼻镜检查诊断,需与其他鼻炎鉴别,治疗包括病因、局部、全身治疗,预后多数可缓解但易复发,可通过增强抵抗力、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刺激性物质、积极治疗相关疾病预防。
一、慢性单纯性鼻炎的定义
慢性单纯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以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征的鼻黏膜慢性炎症,病变可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
二、病因
1.局部因素
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彻底治疗:急性鼻炎如普通感冒,若未能得到有效且彻底的治疗,炎症可能迁延不愈,逐渐发展为慢性单纯性鼻炎。例如,儿童时期频繁发生的急性鼻炎,若未规范治疗,较易引发慢性单纯性鼻炎。
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等,会影响鼻腔通气和引流,长期的气流异常刺激鼻黏膜,导致炎症持续存在。
鼻腔用药不当:长期使用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可引起药物性鼻炎,进而发展为慢性单纯性鼻炎。
2.全身因素
全身性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风湿病等,可导致鼻黏膜长期处于充血或营养不良状态,引发慢性炎症。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鼻黏膜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且炎症不易消退。
营养不良:维生素A、C缺乏等可影响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鼻黏膜抵抗力降低,易患慢性单纯性鼻炎。例如,长期挑食、偏食的儿童,容易出现营养不均衡,增加患病风险。
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引起鼻黏膜水肿,导致鼻腔通气障碍,引发慢性炎症。
三、病理生理
鼻黏膜深层血管慢性扩张,通透性增加,鼻黏膜肿胀,腺体分泌增加,初期呈可逆性,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逐渐发展为黏膜肥厚、息肉样变等。
四、临床表现
1.鼻塞
间歇性:一般白天、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加重。例如,白天儿童在学校活动时鼻塞相对较轻,夜晚休息时可能鼻塞加重。
交替性: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转卧另一侧后,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阻塞。
2.鼻涕:多为黏液性,继发感染时可有脓涕。
3.其他症状:可伴有嗅觉减退、头痛、头昏等症状。
五、诊断
1.症状表现:根据上述典型的鼻塞、鼻涕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慢性充血、肿胀,下鼻甲黏膜肿胀,表面光滑,柔软,富有弹性,探针轻压可出现凹陷,移开后立即复原。
3.前鼻镜检查:可观察到鼻黏膜慢性充血,下鼻甲肿胀等表现。
六、鉴别诊断
需与慢性肥厚性鼻炎、变应性鼻炎等相鉴别。慢性肥厚性鼻炎多有持续性鼻塞,鼻黏膜增生肥厚,对血管收缩剂反应差;变应性鼻炎常有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鼻黏膜苍白、水肿,过敏原检测可呈阳性等。
七、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全身性慢性疾病、矫正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等。例如,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对鼻中隔偏曲者可行手术矫正等。
2.局部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作用,可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
鼻腔生理盐水冲洗:可清除鼻腔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例如,儿童可在家长协助下进行鼻腔冲洗,能有效缓解鼻塞等症状。
3.全身治疗:对于由全身疾病引起的慢性单纯性鼻炎,需针对全身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八、预后及预防
1.预后:大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可得到缓解,但易反复发作,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引起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2.预防
增强机体抵抗力: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例如,儿童应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如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等。
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刺激性物质:如花粉、粉尘、化学刺激性气体等,在花粉季节,过敏体质者应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
积极治疗鼻部及全身性疾病:及时治疗急性鼻炎等鼻部疾病,控制全身性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