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前列腺炎是前列腺受病原体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发炎症,中青年男性易发病,检查有直肠指诊、前列腺液和尿常规检查等,治疗分急性和慢性;前列腺增生是与年龄相关的良性疾病,50岁以上男性易发病,检查有直肠指诊、超声和尿流率检查等,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和手术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遭受细菌、非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或因其他非感染性因素引发的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涉及病原体入侵前列腺组织,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前列腺出现充血、水肿等炎性改变。常见于中青年男性,性生活不规律、久坐、酗酒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前列腺增生: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良性疾病,主要是前列腺组织细胞增生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其发病机制与雄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变化、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等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逐渐促使前列腺组织增生,一般40岁左右开始出现组织学上的增生,50岁左右多出现临床症状。
二、临床表现
1.前列腺炎
症状表现: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异常症状,还可能有会阴部、下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的疼痛不适,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急性前列腺炎还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不同类型的前列腺炎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例如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症状相对更急重,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相对迁延。
对不同人群影响:中青年男性若生活不规律,如长期久坐、频繁性刺激等,更容易出现前列腺炎相关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2.前列腺增生
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下尿路梗阻症状,如进行性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等待、尿线变细、射程变短、排尿费力等,还可出现尿频(尤其夜尿增多)、尿急、尿不尽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急性尿潴留。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血尿等情况。
对不同人群影响: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随着病情发展,排尿困难等症状逐渐加重,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排尿困难可能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大等。
三、检查方法
1.前列腺炎
直肠指诊:可触及前列腺饱满、增大、质地柔软、有轻度压痛。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前列腺可能会变小、变硬、质地不均匀,有小硬结。
前列腺液检查: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脓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等异常情况,若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病原体感染及病原体类型。
尿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若合并尿路感染,可有白细胞增多等表现。
2.前列腺增生
直肠指诊:是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触知前列腺增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
超声检查:经腹部或经直肠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前列腺体积大小、内部结构等情况,还能测定残余尿量,残余尿量多少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尿流率检查:可了解排尿受阻程度,若最大尿流率<15ml/s提示排尿不畅,<10ml/s则表明梗阻较为严重。
四、治疗原则
1.前列腺炎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要卧床休息、多饮水、通便等一般治疗。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较为复杂,可采用综合治疗,包括抗生素(若有细菌感染证据时使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症状、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缓解疼痛等,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避免久坐、规律性生活等。
2.前列腺增生
观察等待:对于症状较轻、无明显排尿梗阻的患者,可选择观察等待,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等,α受体阻滞剂可松弛前列腺平滑肌,改善排尿困难症状;5α还原酶抑制剂可缩小前列腺体积。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存在明显梗阻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
总之,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