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在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老年人多因骨质疏松、轻微外伤引发,青壮年多因高能量损伤引发;临床表现为受伤部位疼痛、不能站立行走等,有短缩、外旋畸形等体征,需通过X线、CT及MRI检查诊断;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易致并发症,手术是主要方式;康复护理分早期、中期、后期,各期有相应训练;老年患者要关注基础疾病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青壮年患者要整体评估病情和重视康复训练规范性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发生在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涉及股骨近端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股骨大粗隆、小粗隆及股骨近端的皮质骨等。该部位血运相对丰富,但骨折后若处理不当可能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原因有所不同,老年人多因骨质疏松,轻微外伤如扭转、跌倒等即可引发;而青壮年则多因高能量损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风险相对男性更高,因此女性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几率可能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受伤部位疼痛明显,患者常不能站立或行走,局部有肿胀、压痛,患肢可能出现短缩、外旋畸形,外旋角度一般较大,可达45°-90°。
2.体征:通过体格检查可发现患肢的异常体征,如上述的短缩、外旋畸形等,同时需注意与其他髋关节疾病相鉴别,如股骨颈骨折等,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如顺粗隆间骨折、逆粗隆间骨折等)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等。
2.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情况,如骨折端有细微移位不易被X线发现,或者需要评估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时,CT及MRI检查具有重要价值。CT可以更准确地显示骨折线的走行以及骨折块的三维结构,MRI则有助于判断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等是否有损伤及损伤程度。
四、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皮肤牵引或骨牵引,将患肢置于适当的位置进行牵引固定,以缓解疼痛,促进骨折初步愈合。但非手术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等方法。髓内固定如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等,具有固定牢固、创伤相对较小等优点,能早期让患者进行康复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装置。手术的时机一般建议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五、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可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的收缩舒张练习,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防止压疮,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中期康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患肢的活动范围,如在骨折相对稳定后,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等练习,同时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械进行部分负重行走训练,但要注意行走的姿势和力度,避免再次损伤。
3.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要加强患肢的力量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提高患肢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行走功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心肺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心肺功能变化,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由于老年患者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
2.青壮年患者:青壮年患者虽然身体状况相对较好,但高能量损伤导致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往往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整体评估病情,同时要重视康复训练的及时性和规范性,以最大程度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