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怎么办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多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常见原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变态反应等;临床表现有听力下降、耳闷胀感、耳鸣等;诊断方法包括耳镜检查、听力测试、颞骨CT检查等;治疗措施有保守治疗(观察等待、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和手术治疗(鼓膜穿刺术、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儿童和成人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关注儿童腺样体健康、成人定期进行鼻咽部检查等。
一、分泌性中耳炎的定义与常见原因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儿童多见。其常见原因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如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等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通气和引流;感染,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细菌或病毒感染累及中耳等;变态反应,可引起咽鼓管黏膜水肿,导致管腔阻塞。
二、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
听力下降:小儿多表现为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成人可自觉听力减退,头位变动时听力可暂时改善。
耳闷胀感:患耳有闭塞感,似有物体堵塞。
耳鸣: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噼啪”声、嗡嗡声等。
三、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方法
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鼓膜色泽可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有时可见液平面或气泡。
听力测试:纯音听阈测试显示传导性听力损失,声导抗测试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方法,平坦型(B型)曲线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高负压型(C3型)也常见。
颞骨CT检查:可辅助判断中耳情况,了解是否存在中耳积液、乳突气化等情况。
四、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措施
保守治疗
观察等待: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儿,部分可自行恢复,可密切观察2-3个月,期间注意观察听力、中耳积液变化等情况。
药物治疗: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减轻咽鼓管黏膜水肿,促进咽鼓管通畅;对于有感染迹象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等,促进咽鼓管通气,但操作需正确,避免损伤鼓膜等。
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术:适用于中耳积液较多,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穿刺抽取中耳积液,改善症状。
鼓膜切开术:若积液黏稠,穿刺不能吸尽,可施行鼓膜切开术,切开鼓膜,排出积液。
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对于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考虑行鼓膜切开加置管术,通过放置鼓膜通气管,保持中耳通气引流。
五、不同人群分泌性中耳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特点:儿童腺样体肥大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儿童咽鼓管较成人短、平、宽,更容易发生感染及功能障碍。
注意事项: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听力及耳部症状,如有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情况,要及时治疗,避免病情累及中耳。在进行咽鼓管吹张等操作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正确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对儿童耳部造成损伤。对于行鼓膜切开加置管术的儿童,要注意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内,防止继发感染,定期复查,观察通气管情况及中耳恢复情况。
成人
特点: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多与鼻咽部病变相关,如鼻咽部肿瘤等,需注意排查鼻咽部疾病。
注意事项:成人患者要积极寻找病因,如存在鼻咽部肿瘤等病变要及时诊治。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自身的全身状况,如是否存在免疫系统疾病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及预后。
六、分泌性中耳炎的预防措施
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感冒、鼻窦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疾病,减少病原体通过咽鼓管累及中耳的机会。
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避免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减少耳内损伤风险;避免用力擤鼻,防止鼻腔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对于儿童,要注意腺样体的健康状况,定期体检,如发现腺样体肥大影响咽鼓管功能,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合适的治疗方案,如腺样体切除术等。
成人要定期进行鼻咽部检查,尤其是有耳部不适等症状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